這是一個普羅大眾喜歡無事生非多於勇於面對自己的年代,年代不同了,人的價值觀也改變了。在背負敵意、個人主義掛帥的自利年代,因為傳媒發達,人的自我形象在從小眾生活到面對大眾造就焦慮意識產生,嘲笑別人的人有很大程度的危機感和自卑感,他們就彷彿生怕有一天站在台上的是自己,世界的透明,群眾的不自在,就透過將別人(特別是公眾人物)糗化(不是「醜化」,而是更全面地建構集體意識而非表面的「糗化」)來舒發出來,「我不會比她/他更糗了吧」這種想法令自己身心鬆弛,從最近所謂『馬拉松分身醜聞』事件,可以更被進一步引證這種群眾心理的外竭中空。
上文是翁子光一年前悼念肥姐的節錄,粗體字是本人改掉的,原文分析不少人挖苦欣兒、指責陳冠希背後的心理狀態,我認為亦適用於肆意批評本地長跑代表的人。撇開那些立心不良,向傳媒「爆料」的人不提,其他有份參加比賽或有長跑嗜好的人,對這件事的看法負面居多,完全抺殺了跑手背後所曾付出的努力。
現今社會各類媒體的批判文化十分普遍,是否我們所特有,我沒有辦法拿來和外國比較。只記得早前看過《Milk》雜誌中〈Dialogue〉專欄的一篇對談,好像是董橋,他說成長在前途談判陰霾的一群,對前景感到無力及無望,也就認為沒有責任要負,造就了這種推倒機式批判風氣的形成。當然互聯網的普及也為這種文責不用負、道德隨處拋的態度得以壯大。
我為那些付出努力而不獲肯定的選手感到可惜;也為那些不知就裡而隨波附和別人批評的長跑愛好者感到惋惜;我更為那些工於心計打擊異己而泯沒運動真義的長跑健兒感憤慨,希望他們在抒發情感之餘,多作自省。
鳴謝翁子光先生允許刪改轉載。
1.翁子光博客原文《我們失去了肥姐,失去了一個年代》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5c093e30100pepi.html?type=1
2.《Dialogue》,作者:尼(GARY),出版社:Milk Magazine,出版日期:2008/10/01
20/2/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