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每一天都是六四

二十一年過後,多少參與民運的同胞仍無法返國,有家歸不得;二十一年以來,多少堅持揭露權貴腐敗、爭取改革的人士,有些被逼出走,流落異鄉,有些慘遭囚禁,與家人生離死訣;二十一年後的今天,竟仍會出現,在政府對食品監管不力下的受害者,反被起訴懲處,再過二十一年,我們國家的狀況可會改變?或許原地踏步,總好過面對更為惡化的社會。

2010年4月:青海玉樹縣地震,七成學校倒塌,學生被埋不計其數,可見當局自汶川地震以來,並沒有落實校舍加固工程,反而揭露豆腐渣問題及追究貪腐官員的譚作人卻早已鋃鐺入獄;

2010年3月:混入三聚氰胺的毒奶粉隱瞞至奧運閉幕後才被揭發,到現在仍散佈市面,繼續毒害兒童,為孩兒向無良商人討回公道的趙連海,卻遭當局控以滋事罪名,與妻兒分隔;

2010年2月:有份草擬《08憲章》,希望國家走向更文明之路的劉曉波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終審維持原判入獄11年,於情人節、過年前夕沒法回家與妻子劉霞團聚;

2010年1月:曾揭發中國大批貧民因賣血而感染愛滋病的84歲醫生高耀潔,為了著書揭露當局仍在隱瞞愛滋村的真相,被迫出走美國,寧願埋骨異地。

2009年12月…………

1989年6月4日……

《改革歷程》、《和天安門母親在一起》及《回家》三本和八九民運有關的書籍,在學校約八百位同學中獲131票選為心水好書,可見沒有親歷六四的一代,仍希望對國家的過去有多點認識,對真相有多些了解。 容許以〈天安門母親的話〉作結:「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淚流得已經太多,仇恨已積蓄得太久,我們有責任以自己的努力來結束這不幸的歷史。今天,盡管我們所處的環境仍然是那樣的嚴峻,但我們沒有理由悲觀,更沒有理由絕望,因為我們堅信正義、真實和愛的力量足以最終戰勝強權,謊言和暴政。」

6/2010

忘記昨天,努力今天

相信大家對於去年在香港舉行的東亞運動會仍然記憶猶新,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主角,她也有份參與其中,她參加5000米跑步當中獲得第三名,不過參賽者只有三位,大家可能會說:即便她是包尾,那麼有什麼東西值得和我們分享呀?對,很多人經常說要從成功人士的奮鬥故事當中取經,但那些所謂失敗的人又是否一無是處,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

這位得第三(或包尾)既運動員名叫Ada,她在30歲之後才開始參加長跑,第一次跑馬拉松,就用了接近5小時才完成,一般人都認為在這個年紀才開始練習長跑,是不會有甚麼成績,而且進步空間亦不會太大。但Ada的堅毅證明了後天的努力是可以打破年齡的局限,每星期練足六天的她,現在可以算是香港的頂尖長跑好手。

讓我談談Ada入選香港隊參戰東亞運的經過,由於她不是全職運動員,所以只能在工餘時間訓練,而政府對長跑運動員的支持實在少得可憐,連提供訓練的場地都欠奉,令到Ada經常要在已被租用踢球的運動場內,與其他飯後散步的街坊在同一條跑道上練習,困難情況可想而知。

最慘的是Ada她一把年紀才參加長跑,所以時常受傷,去年香渣打馬拉松賽事因為教練犯規而被取消成績及一度停賽,加上當時另外一位跑手成績比她好,令到她無法代表香港出戰東亞運半馬拉松項目,為此她曾經一度非常沮喪及意志消沉,但她很快就重新振作起來,在炎炎夏日,三十幾度高溫下積極投入訓練,終於突破自己,在三小時內完成柏林馬拉松,使她獲邀參加東亞運較短途的5000米賽事。雖然5000米只需跑運動場12個圈,比馬拉松跑足足少了93圈,但Ada仍然很珍惜這次機會,加緊鍛鍊。

好景不常,就在東亞運開幕前幾個星期,Ada的舊患復發,傷到連腳也抬不起來,她本想放棄,一直捱到比賽前幾天才稍為好轉,她用意志克服傷患的痛楚,最終順利完成賽事,取得這一面來之不易的銅牌。

Ada的故事給我很深的感受:第一、努力原來是可以打破很多局限,我們在讀書或其他方面,可能在家庭環境、經濟條件、天份以至學習基礎都未必有別人那麼好,但努力原來是可以改變、甚至有機會將結果扭轉過來。

另外我見到Ada經常受傷,但她每次都好快重新振作,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是否應該學習她這種「忘記昨天,努力今天」的態度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長跑是一種很講求毅力同意志既運動,其他運動亦然,大家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妨抱著長跑的精神,持之以恆去完成,無論最後結果如何,我相信大家都會在盡力的過程當中獲得一份無可替代的滿足感。

28/3/2010

心存公義,懷抱自私

這個氣候暖和的週末下午,濕潤稍減,我在大門前站崗,迎接來訪的家長,有輛「寶馬」駛來,工友一番好意,讓其暫泊校內。車內一行三人,只有母女入內面見班主任,獨父親留下來等候。

本不以為意,學校的駐堂意大利籍神父在校門前往返進出,正為活動的物資籌謀,他有氣沒氣地向我們訴說那位車主並沒有真正停車熄匙,轉眼又再關窗重開冷氣。我和工友為此都沒有任何實質反應行動,反而身為校董的神父就鍥而不捨,義正詞嚴地再度要求車主關掉引擎,他惟有就範,無奈下車。接著輪到他向我們訴苦,我也沒有給他多少反應,本想建議他不如順度一會班主任,最終打消了此念頭。

大門前放著一疊宗教刊物,是我讀書時愛翻閱的《正委通訊》,當中一篇介紹了一本《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的著作,提及內地人普遍漠視有利效率的規矩(如排隊及遵守交通燈過路),卻不願單獨站出來向一些惡法惡行說不。不禁想起自己此刻縱沒有被權力嚇怕,然而有沒有因利之所在(怕開罪家長),在面對不當行為時不敢聲張;我也搞不清神父是因著信仰而懷抱公義之心,還是我擁有中國人「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劣根性?相信大門前的花草,也會為神父的敢言而心存感謝。

後記

多年前在屯門工作時造訪「屯天」不下數次,目睹他們為學生居民所舉辦的大型書展,雖萬人空巷,依然搞得井井有條,同是天主教學校一分子的我,深愧不如,小思一篇《赤子護法》,精準地道出成功背後的關鍵,不得不讚歎其洞見:話說校長帶領小思往禮堂參觀書展,誤以「出口」進入,站崗的學生隨即請校長和嘉賓,重新以「入口」進入禮堂(其實出入口是並排而列),別人或會認為那名學生迂腐、多此一舉,在小思眼裡是:漠以事小而不循。要知制度確立由來有自,不論該條章則是如何微不足道,若不遵守,只會造成混亂;校長嘉賓一視同仁,也道出了制度不因權力、利益而有所不同,其實這正是國內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慶幸該校圖書館范老師離任多年,學校推廣閱讀的活動繼續維持優良的傳統,可見整個團隊一直以來的努力沒有白費。

蕭綺熙:打開書櫃《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通訊12.2009,頁14-15。

小思:赤子護法,明報副刊專欄,2010年2月28日。

Marriot, David, Lacroix Karl: 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左岸文化,2009。

8/3/2010

妳願意一試嗎?

妳,已很久沒上學;我,已很久沒去找妳。

怕,是讓妳感到我在給妳壓力。

妳,是否想放棄?還是怕面對?

我,不會失望,只想妳過得好。

仍記得妳對我說「希望在明天」;我對妳說「從不放棄」。

我已弄好一砵雜果杏仁豆腐(貌似起泡蒸水蛋,味道就......),

妳願意一試嗎?

25/9/2009

勇於面對自己的年代

這是一個普羅大眾喜歡無事生非多於勇於面對自己的年代,年代不同了,人的價值觀也改變了。在背負敵意、個人主義掛帥的自利年代,因為傳媒發達,人的自我形象在從小眾生活到面對大眾造就焦慮意識產生,嘲笑別人的人有很大程度的危機感和自卑感,他們就彷彿生怕有一天站在台上的是自己,世界的透明,群眾的不自在,就透過將別人(特別是公眾人物)糗化(不是「醜化」,而是更全面地建構集體意識而非表面的「糗化」)來舒發出來,「我不會比她/他更糗了吧」這種想法令自己身心鬆弛,從最近所謂『馬拉松分身醜聞』事件,可以更被進一步引證這種群眾心理的外竭中空。

上文是翁子光一年前悼念肥姐的節錄,粗體字是本人改掉的,原文分析不少人挖苦欣兒、指責陳冠希背後的心理狀態,我認為亦適用於肆意批評本地長跑代表的人。撇開那些立心不良,向傳媒「爆料」的人不提,其他有份參加比賽或有長跑嗜好的人,對這件事的看法負面居多,完全抺殺了跑手背後所曾付出的努力。

現今社會各類媒體的批判文化十分普遍,是否我們所特有,我沒有辦法拿來和外國比較。只記得早前看過《Milk》雜誌中〈Dialogue〉專欄的一篇對談,好像是董橋,他說成長在前途談判陰霾的一群,對前景感到無力及無望,也就認為沒有責任要負,造就了這種推倒機式批判風氣的形成。當然互聯網的普及也為這種文責不用負、道德隨處拋的態度得以壯大。

我為那些付出努力而不獲肯定的選手感到可惜;也為那些不知就裡而隨波附和別人批評的長跑愛好者感到惋惜;我更為那些工於心計打擊異己而泯沒運動真義的長跑健兒感憤慨,希望他們在抒發情感之餘,多作自省。

鳴謝翁子光先生允許刪改轉載。

1.翁子光博客原文《我們失去了肥姐,失去了一個年代》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5c093e30100pepi.html?type=1

2.《Dialogue》,作者:尼(GARY),出版社:Milk Magazine,出版日期:2008/10/01

20/2/2009

陳葒的青春出於籃

《青春出於籃》是陳葒以寫一群熱愛籃球青少年為題的勵志故事,很適合學生的口味,內容有些像比之稍早出版的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彥的作品《Slam Dunk》(男兒當入樽)。作者出色之處不在於原創性,而是他能解除教學衛道者的枷鎖,寫一部貼合時下學生生活及文化、貼合時代社會價值觀及實況的作品,從他不避諱地寫學校不時有盤口(賭博)開出,幽自己學校一默便足見他開放的寫作風格,這或者和他多年來一直接觸較低組別(banding)的學生有關。

《青》的陳風就像《Slam Dunk》的三井壽,他和主角傅霖(櫻木?)都要為大考過關而努力,是否似曾相識!

以下是一些我認為寫得精彩的文字,節錄如下:
畢竟到球場來打球的人都是熱愛籃球的人,都是以玩球為上。即使是平常在其它地方總是惹事生非的人,到了球場也自覺地遵守球場的規則。球場就像是塊神奇的地方,它沒有身分的不同,沒有階級的對立,沒有財富的差別,只要你在球場上比賽,你就只是一個打球的人。沒有人因為你的背景特殊而對你有任何偏見,不管你是社會上有名譽地位的人,還是剛剛刑滿出獄的新生者;只要你表現出卓越不凡的球技,任何人都會對投以讚賞的目光;只要你射進一球好球,任何人都會由衷心地為你叫好。(頁55)

我想將這場比賽獻給我自己。我今年就要畢業了,在這裡讀了五年,好像沒什麼事值得我懷念和驕傲的。(頁220)

我現在知道,打籃球的真正樂趣不是得分,不是勝利。而是能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努力,一起拼搏。我們大家為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奮鬥,雖然辛苦卻十分滿足。(頁222)

我們的社會有許多不公平的現象,但在球場上是不應該存在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敗是球場上的定律,也是一切體育比賽的真締。他們把不公平帶到球場,他們已是失敗者,我們不必失望,也不必氣惱。剩下的四秒鐘我們還是有機會贏的。(頁251)
可能我自己都熱愛打球(雖然不是籃球),所以對書中的一些情節特別有感覺。

我另外有一些無聊的發現,就是陳校長可能不太喜愛某些藝人,所以分給他們飾演一些次要的歹角,如林海峰、葛民輝,而廖偉雄在書中比前兩人形象好些,只是反派球隊的後備。陳校長在女校伯裘多年,同區有同是私校的德仁(已停辦),索性在小說將兩校合併,連鄰校都是盛產校花的「保記」(保良局唐乃勤?),取材不避影射,更多的私心相信是在於把帶領學校籃球隊成功的圓夢寄託在虛幻的文字上。

陳葒:青春出於籃,獲益,2005

13/10/2008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星期二聽了一個講座,其中一位講者提及自己對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觀感(我又黎講比較文化,自己都覺得悶,何況網友),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每年某個日子,會有一大班外國人千里迢迢到我國去領養孤兒,然後歡天喜地地回去(斷估不會吃童子肉吧)。然而我國卻竟然有人製造假奶粉去圖利,毒害同胞(自己國族的兒童)。

我不禁搖頭輕歎,在幾千年前,我國孟軻已提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提出人人皆有善心,不忍目睹小孩爬落井於不顧,但是否當面對義利兩難時(例如孩子真的墮井,人人皆可得到黃金),良知便會被蒙蔽?

講者認為兩者的差異,是在於西方人文價值背後有濃厚的宗教基礎,這裡暫且不談,心想這只是個別例子,不足為憑。

日前和太太閒談跑步的所見所聞。她一向有跟隨跑會練習,那個組織主要由一班在港定居的外籍女士組成,我間中也有參與她們的練習,我們都經常見到隊長帶著一位失明人士進行練習,隊長的能力很高,經常在比賽中獲獎,我知道每次她牽著失明者去練習,自己必不能達到很好的訓練效果,但她仍然堅持這樣做,令我十分佩服(我有時在運動場見到失明人頂多只是攙他到更衣室便算)。

太太最近去了另外一個場地(跑馬地)練習,她又見到平時隊長陪練的失明者,不過今次陪伴在側的不是女隊長,而是另外一位男士,兩者相同的卻都是紅鬚綠眼(外國人),我們知道那人也曾經是本地長跑界的一哥,他和她獲獎無數,可以說是元老級人馬,目標是協助這名失明的中國人在香港完成馬拉松比賽,香港也有不少元老級的華人好手,有沒有一兩位正在或曾經協助這名或另外一些傷殘人士去完成馬拉松的心願,那就不得而知了。

後記:瀏覽Tai Po babe Blog才知原來不乏其他有心人為失明者導跑。

14/10/2007

一二三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

今晨駕車送太太上班,回程時經過三個交通燈位,卻先後連續有三名途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橫過馬路,當中包括一些手推著重物的,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我作為行人時也經常這樣。在日本時,無論途人、駕駛者都十分守規禮讓:車停定讓途人先行;不轉綠燈途人死也不肯過馬路,這些行為連我們這班遊客也受到感染。回到香港,有很強烈的對比,反而有點不習慣,不過我斷言自己必會故態復萌,很快重新適應香港的節奏。

我從前經常說笑,聲稱過馬路衝紅燈是「公民抗命」的行為:因為路上沒有車,過馬路(紅燈時)卻犯法不合理,所以要以身試法,突顯這一條例的問題,希望政府可以修正,如安裝路面感應器,方圓xx米內沒有車駛過,行人交通燈便會立即轉綠,而不用呆等,哈哈,是否痴人說夢話!

說實話,有些國家的公德教育做得比我們好,我們的情況比內地好一些,但仍不足夠,過馬路貪快的自私心態對其他道路使用者會造成不便,老套說一句,有良好的時間觀念,如早些出門,便不用為節省十數秒而對己對人構成危險。

在不同身分、不同角度、不同地域下看事物真的會完全不同,希望我以後能夠做到「過馬路要小心」,不會衝紅燈。

15/8/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