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末代預科生

猶記得當年中七應考高級程度會考,我和朋友都考得不好,結果我因為報讀了教育學院,最終沒有去重考,遺下朋友獨個兒自修,他在一年後總算成功入讀大學。我想當時大部分重考高級程度會考的人和我朋友一樣,都是選擇自修而非重讀。最近與舊生飯聚,才知道有幾位中七畢業同學選擇報考DSE(新高中文憑試),替他們擔心之餘,自己能做的不多。
 
回想當年,朋友全科自修,只就著從來沒讀過的通識一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功課,向母校老師稍作請教(母校是最早一批開辦通識的學校),其餘時間純粹靠自己。 我總覺得現時不獨是家長,老師(學校)以至社會,對學生的協助,跡近過分:考公開試要預備收音機,學校竟會代他們集體訂購,要知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已可以領取6,000大元的成人。

大概兩年前,媒體注意力集中在「末代會考生」這個潮語上,到了現在,是否有人再去理會這群闖過會考,但在高級程度會考摔倒的年青人?撇開新高中課程是否適合所有人這個問題癥結所在,暫時不談,無可否認,學校在投放人力物力在考新高中文憑試的中六學生,遠較「末代預科生」為多,到底是認為後者經歷過會考一關,心智上應較成熟,還是那些DSE考生少不更事,人又多,更需大力支援?

我在想,就算沒有令學校老師疲於奔命的新高中,早在營辦津校變得市場導向之時,老師早已無從理會自修生。當然學校也從來無責任要照顧他們,就算有,好像十八年前對待我的朋友一樣,也僅是「情與義」的支援。感慨良多的是,原來所認識的舊生,覺得高級程度會考考得不好,是愧對老師、愧對學校,面對僅得半年而人家比你多出兩年時間去預備的全新課程,她們就連返母校借用Mock卷(模擬試卷)及評卷參考(答案)也不敢,更遑論直接向老師請教。

這些年來,眼見學校的功能就像是一個過度呵護的溫室:犯錯,給他們機會改過,再犯錯,又再給他機會……;敷衍學業的,卻「一年容易又升班」;做學生沒多少代價,沒多少責任要付,也就沒多少成長,當他們離開學校這個玻璃箱之後,才驚覺世界是如此殘酷、如此現實,落差之大,無從適應,害了他們的,可能正是我們。

我不是要歸咎不主動去協助他們的老師,因那些選擇自修的舊生連報考DSE也沒有告訴老師,而老師根本也同樣是囿於新高中實驗室內的白老鼠,自顧不暇。只是想到考試遊戲玩法的轉變,並沒有重返人本的角度,對制度的流弊,作出真正的改善,反而繼續在扭曲教育、扭曲人性,不免再生感慨。

最後順帶一提,有關當局面對同一批年青人,兩年前後的支援,竟有天壤之別,或許是因為傳媒的零關注,教育部門也樂得放軟手腳,由他們自生自滅。不過,縱使得到傳媒寵幸,也肯定是蕓花一現,不少局外人也只會將之當成是踐踏梁振英政權的其中一塊踏板而已。
 
2013年2月8日

猜猜我是誰?

各位早晨!大家能否猜得出相中人物是誰呢?冇錯嘞,佢就係去年退休的楊Sir。他可謂退而不休,我在他身上感受到他對老師呢份工作既熱愛,雖然離開左我地,仍然掛住學生,成日番離學校,現在仲做番代課老師添,他一直深受學生愛戴,有相為証架。 

如果每個人都好似楊Sir咁找到佢一生中最愛的工作就最好啦,但人生豈能盡如人意呢!我好記得自己當年讀完中學之後,入讀左當時叫做師範既教育學院,入面有不少人諗住再報考多一次大學,將教育學院當做臨時庇護站,諗住得過且過咁返學、上堂,就在開學日迎新時校長便同我地班新生講左一番說話:他說無論你日後決定走哪一條路都好,你呢一年如能夠投入學校的生活,便一定會有所得著,不會浪費。 

我覺得院長呢一番說話在很多時候都適用,講真,好鍾意讀書或者是鍾意在學校環境學習的人有幾多,咁是否話唔鍾意就任得自己求求其其,渾渾噩噩咁讀完6年就算呢!  

老師自己呢幾年有練習長跑,覺得處境同好多同學都好近似,就等我同大家分享一下經驗,希望對大家有用,首先我一直都唔係咁鍾意跑步(我同一般男士一樣鍾意踢波多過跑步),只不過多少受到一壓力才半被迫之下開始練習長跑,情形就好似好多同學唔係咁鍾意讀書咁;至於我的跑步成績就更加唔好提,我從來沒有在公開比賽中得獎,正如學校全級頭三名只屬於少數。

驅使我繼續練落去的原因是:既然係唔係都要練,點解唔練好啲,或者再花時間去練,認真去練咁,就係咁,練下練下,就有進步,雖然進步好微少,但因為係自己努力過後既結果,所以都會有滿足感。同學在讀書keep住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進展,而呢種進展往往就令自己繼續讀落去既推動力,所以同學當遇到困難就唔好咁快放棄呀。 

講多少少啦,頭先講到話受壓之下才練習長跑,其實同我一起跑步既係我既太太,我有時放工番屋企時非常累,想訓覺,係佢拉埋我落街練習,有時又調番轉頭由我叫番佢去一齊跑,就係咁樣先至堅持到依家,所以我建議同學找一兩個志趣相近的同學一起讀書温習,互相支持同鼓勵,如果覺得自己是比較勤力的,就更加要幫下自己既老友,除左玩facebook吹下水,分時間face to face咁讀下書,互相幫助,總好過單打獨鬥。

我今日分享既係咁多,希望對大家有用,有機會再同大家傾過。

2011年2月10日

誰來支持美的夢

那個晚上,我雖然很倦,但睡得不好。我問自己,抗爭是為了什麼?在這空間,反對聲音弱如絲線,雖然理直氣壯、雖然合情合理,卻隨時被毁得銷聲匿跡,無力感大得不可理喻。想到同學,他們不會支持我,反而說:「面對現實吧!」就等如叫我接受囚禁;想到媽媽,她會哀求我不要上街,緃然她明白我被受壓迫,她知道社會存在不公平,她更清楚共產黨無視生命,不講理由,但她不願意,有一天,失去了兒子。我也不願意,不願意,別了家人、別了摯愛。但,我有我的夢,夢到美好將來,人人活在合情合理的社會,看見稚氣爛漫的面孔笑盈盈……

1997年

在長城上悼念李旺陽君

在浩瀚的歲月裡,這個老去的國度,一直圍堵著事實的真相、圍堵著希望與理想。你,耳朵雖被矇著、眼睛雖被矇著,卻忘我地撕破皇帝的新衣、衝開顯赫的破牆;你,以無冕的身軀,甘心為後世的風光而呼號。誰也拋不底,你頸項上那道滄桑的疤痕,永遠景仰你,再見。

以上悼念李旺陽的文字,借用了部分劉卓輝《長城》的歌詞(Beyond唱),因為當想起被迫害至失聰失明的李旺陽君,不期然便想起「矇著眼睛、矇著耳朵」這兩句歌詞。《長城》在1988推出,早於六四,但歌詞卻預視著國家的命運、人民的苦難,6月10日悼李旺陽君的遊行當中,帶領人說黃家駒(Beyond主音)接受訪問時,曾說《歲月無聲》(1989年推出)是在述說六四事件,其中一句「可否不要往後再倒退,讓我不唏噓一句」,便是他們當時對國家的心聲。廿三年後的今天,重唱這首歌,竟仍舊是大家的心聲。

2012年6月25日

長城(1988年) 曲:黃家駒 詞:劉卓輝 唱:Beyond

遙遠的東方
遼闊的邊疆
還有遠古的破牆
前世的滄桑
後世的風光
萬里千山牢牢接壤
圍著老去的國度
圍著事實的真相
圍著浩瀚的歲月
圍著慾望與理想

迷信的村莊
神秘的中央
還有昨天的戰場
皇帝的新衣
熱血的櫻槍誰卻甘心流連塞上
圍著老去的國度
圍著事實的真相
圍著浩瀚的歲月
圍著慾望與理想(叫嚷)

矇著耳朵
那裡那天不再聽到在呼號的人WOO--AH WOO--AH AH AH
矇著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殼頭上

無冕的身軀
忘我的思想還有顯赫的破牆
誰也衝不開誰也拋不低
誰要一心流離浪蕩
圍著老去的國度
圍著事實的真相
圍著浩瀚的歲月圍著慾望與理想(叫嚷)

矇著耳朵
那裡那天不在聽到在呼號的人WOO--AH WOO--AH AH AH
矇著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殼頭上
矇著耳朵
那裡那天不在聽到在呼號的人WOO--AH WOO--AH AH AH
矇著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殼頭上

徐Sir,懷念你。

一直想問候徐Sir,總是覺得在打擾他靜養,而沒有坐言起行。近日,倍覺他的可貴。他完全談不上是受學生擁戴的老師,雖然如此,他並沒有刻意去奉迎學生,對學生仍有一定的要求,是我少見認真執著的男教師。

還記得有次下午茶敘,他憶述多年前指導幾位學生參加一個科技比賽,明明製作比人家優秀,最後在決賽功虧一簣,僅得亞軍,是由於學生不曉得圓潤地解說發明品,將設計的局限加以掩飾。多年過後,聽他語氣仍是耿耿於懷。不過我想如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依然會讓學生如實對答,不弄虛作假。我深信性格命定,是不易逆轉的。

我與徐Sir在電腦科內共事了一年,他除了比較嘮叨之外,有不少地方是很值得欣賞的:他不會避開不教一些難的課題及深的詞彙;不會為求學生取得高分而擬訂較淺的題目或批改得較為寬鬆;更不會給學生明顯的考試提示,甚至乎給學生與考試相同的題目預先做及教一次,在有需要時他在會議上會發表中肯的意見,不會為刻意奉迎而說謊話。

我不用問也會知道他當年是不會叫參賽的學生持續十多天反覆練習介紹科技發明品,以及不停綵排如何應對評判的提問至晚上九時,所以自然不會因學生參賽而大大影響他們的學業及課業。

不過,我想如果有人不認真看待學業、不當言教身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絕對可以再次給個別學生一些溫習提示,甚至答案。認為這樣做使學生不會因準備比賽而成績轉差。或者在他們心目中,取得獎項就是一切,勝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以學生為本,不弄虛作假,說實話,幹實事,這是我在徐Sir身上學到的,希望我也能做得到。

2012年6月1日

捉到老鼠便是好貓

看見前電視台總經理大搖大擺,過檔電台任CEO,新近又續了約,分外眼紅。眼紅的是電視台負責人,明知他有在公司的節目製作中上下其手,仍然在庭上為其說好話,好讓他罪名不成。側聞該總經理受審遭停職期間,接手的員工搞到公司一蹋糊塗,難道辦得事的人就可以有條件做不法勾當嗎?這令我想起自己所住屋苑的業主委員會主席,他為住客舉辦大小不同類型的活動,被受歡迎,然而為業主與管理公司在爭取權益、改善服務、增加收支透明度方面,卻避重就輕,無甚建樹,入伙接近十年仍無法更換不堪的發展商附屬的管理公司;最令人髮指的是他往往利用業主委員會甚至屋苑的資源,搞個人宣傳,為自己參選區議員鋪路,諸如大部分時間只讓他一人張貼候選海報的不公之事,不勝枚舉,最後成功當選,到底是屋苑不少人滿足於他給的小恩小惠,還是這個屋苑交投過份活躍,業主留意單位的價格,多於在意建立一個美好的家園,反正一轉手,幾十萬便到手來得更實際,在不足十年間,我住的樓層,同一單位易手近十次相信絶非少數,我所見八伙中僅一戶是一直住到現在,孰好孰壞,真是不得而知。

2012年4月29日

名導演拍廣告不一定叫好

名導演拍廣告不一定好。2009年中國建設銀行請來許鞍華執導拍了一輯電視廣告。印象中曾完整看過兩套她的電影《千言萬語》及《男人四十》,沒有什麽好感,尤其前者,像是將自己年青時接觸學運的經歷浪漫化。說回這兩輯廣告,許鞍華謂深受故事情節所吸引,認為當時香港人需要這種正面的訊息的鼓勵云云。我不知道她有沒有就著原有故事加以改良,還是原封不動,我看後的感覺同樣沒有什麽好感(先旨聲明我後來才知是她執導),只是覺得比港產肥皂劇還要造作,不知是選角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尤其是《夫妻篇》:丈夫擔憂兒子出世後面對不能預知的世界,本來道出很多不願生育夫婦的心聲,但隨後妻子卻「爛gag」式地回應兒子面對的「不就是三人世界囉」。我第一次看此片時簡直愕然,請來大導竟然只是想出這種點子。及後我勉為其難才設想許導是以此表現妻子希望丈夫用輕鬆心情面對將來。
 許鞍華:夫妻篇
 因為愛:張文樂篇
同樣是銀行廣告,中銀人壽《因為愛:父女篇》(或稱《張文樂篇》)沒有雷聲大作的班底,出來的效果卻很好。「父親講述女兒快要結婚嫁人開始,從而回憶她在求學及孩童時代的生活點滴,然後畫面一轉,原來以上一切片段都是這位準父親的幻想。他只是透過腹大便便的妻子「傾聽」女兒的一舉一動,女兒還未誕生呢」。創新的倒敘拍攝手法能貼切表達『因為愛,才會為對方計劃將來』的主題,亦能做到建設銀行廣告做不到的溫馨寫實感覺。
最近,《因為愛》又製作了《母子篇》,雖云是狗尾續貂(獲獎後添食)之作,但仍能觸動人心,我想尤其是為人母親的。此片選角同樣出色,大兒子與母親有幾分相像,美中不足是母親的獨白由熟識的女聲演繹,聲底的年齡不相像,而片尾一句「因為愛,更會想承擔起自己的未來」,似是母親的期望多過兒子的想法。
2011年8月13日

《因為愛:父女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HTvFWe9Ct90

《因為愛:母子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eOIuJ7T-4H0&feature=related

《中國建設銀行夫妻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XWOyJ2A22Bc

《中國建設銀行父子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LdcASK_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