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宋以朗出版張愛玲遺作不道德


原本打算帶架上那本《神曲》去旅行,算是和旅程有關吧。不知是當年在羅富國般含道分校取走的註銷圖書,還是在後樓梯尋寶得來,這讓我想起初中時讀了一本關於歷史趣味性的小書,依稀記得有關但丁的《神曲》和文藝復興關係那一段,令我茅塞頓開,往後將此書推荐給同學,便再也無法回味了。臨行前手拿《神曲》的譯本,翻了數頁,有嚼蠟感覺,不知是否如原書擁有者在封底的劄記所言:用不是屬神的人繙譯,總覺欠缺什麼似的。整裝前改帶一本張愛玲短篇集,讓自己旅途不致太「沉重」了吧!
  
之前沒有多看張的作品,只旁聽過台灣張曼娟對《金鎖記》的賞析,及湊熱鬧看了《小團圓》,明顯不是她的顛峰,手執這本2010年重選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短篇小說集,有一篇《殷寶灧送花樓會》末尾加了一篇尾聲,下筆於四十年後,在我看來,直把故事糟蹋了。翻查資料得知,張和宋淇夫婦是摯友,是以將遺物託付。我和其他人同樣抱著獵奇心理,渴求窺知名人的私生活,因而拜讀《小團圓》,對此我是後悔的。宋淇夫婦的兒子宋以朗(和電視劇《天與地》陳豪的角色同名),在父母死後把張生前沒有公開的作品一一出版(包括上述那篇尾聲),甚至連張與朋友往來的書信也不放過,宋就從我們這些讀者中攫取利益。他這種合法但不道德的行為,令我意識到版權法的原則應加入這項:後人或受益人未經作者同意下不應以任何形式發佈作者未曾發表的作品。

延伸閱讀:書之驛站該不該出版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翡冷翠之美


翡冷翠之美,不在於百花聖母院的宏偉,而在於其底下之尋常百姓家

翡冷翠的第二天,我們在中央市集旁閒蕩,在某所小店內選上了一個小巧皮包,不意在櫃台前看見老闆娘幾張醒目的照片,原來也是一位長跑愛好者,細問才知此間氣候炎熱,練習倍感辛苦,是以鎮上的比賽總安排在清晨。望著她那棕銅的皮膚,想必每天晨光乍現便起來早課,然後才返店鋪打點。我彷彿知道她的跑績不會驕人,卻絲毫不減她對跑步的熱情。這城給予我的就是這份踏實而樂天知命的感覺,獃在這裡幾天真不賴。
鐵道兩旁的磚牆,總見到綿延的Graffiti,有的更趁入夜在幾卡地車廂上塗鴉。途經羅馬許願池旁,某連鎖快餐店前,竟出現兩個即席以Graffiti技法作畫的地攤,駐足者像仿如欣賞雜耍,當一幅作品完成,皆不自禁報以掌聲。早前在香港,聽說政府要停辦文化中心的藝墟,只容許畫家一星期「擺檔」一天,其中理由為「藝術水平不高」。我認為一個地方的藝術水平,在於社會容讓多少空間予人們自由發揮,羅馬「M記」對賣畫者的包容,其實正反映當地尊重藝術及多元文化。
在翡冷翠首晚某一雜貨店,一位售貨員殷勤用粵語向我們推介生火腿,往後白晝途經該店,卻不見她踪影,想來是個晚上幹活或身兼多職的留學華僑吧。回家後參詳了她建議的食法及一西班牙餐廳的伴碟方法,果然吃來感覺沒有那麼油膩,配以一杯熱烘烘咖啡,彷彿重返意國小鎮的懷抱。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香港駕駛學院遭解雇教車師父被撞的疑點

早前被香港駕駛學院解雇而絕食抗議的教車師父,得悉他在練跑時被車撞斷腳,替他難過。直至年初三,我在相關路段跑步,在意外現場作了一些觀察。
我雖是駕駛者,但甚少駛經該路段,反而有不少時候像馬師父一樣,沿著青山公路作長跑練習,最近一年少跑了,對交通意外現場仍然頗為熟識。如圖一 (照片來自Google地圖街景),
 
每次跑至深井必經此路,在這迴旋處的車,照理速度應不會高,但就意外現場及各種報道綜合所知,撞傷馬師父的紅色房車速度甚快,報道說車主是向屯門方向行駛,理應像圖一左方的銀色車先在虛線前停下,望右沒有車才繼續行進,再起動後因左邊亦可能有車駛入,是以車速絕不能快,但現場圖片所見,車的衝力之大不合情理,不單止撞毁多個欄杆(初三當天所見重新安裝了四個,總長度超過五米),繼而衝上行人路而輾過馬老師的腳,最後還撞向部分煤氣錶房才停下來,相信交通部的專家定能計算出實際車速。
傷人的車主在現場向警方表示因有平治撞其車尾,他才被迫才鏟上行人路,這種說法令人費解,因為綜合各報的報道謂:紅色車尾沒有明顯被撞痕跡,所謂撞他的車亦沒有留下來,要知撞尾的通常是因前車急煞停,通常前車要賠,一般來說後車無理由不留下來索償,就算停下發現有人撞傷而逃走,紅色車主亦應可記下車牌,我認為最矛盾的地方是紅色車速那麽高,不應被撞尾,除非平治也是高速行進,但紅車絲毫無損更顯此說之荒謬,紅車理應在「讓」白色的虛線前停下才有可能遭撞尾,但憑他高速撞毁欄、錶房及傷人令此說不攻自破,單就車主現場所錄證供已是疑點重重。
圖二《蘋果日報》圖片
  
順帶一提,在事發現場的迴旋處,有些練跑人士是會在圍欄外的車道練習,貪其便捷,不用繞路,這種危險的行徑,被車撞傷也是咎由自取,然而以身作則,在行人道上練跑馬師父,卻飛來橫禍,更突顯是次意外的不合情理。
就讓我這個喝TVB偵探劇奶水大的,去作出一個極度業餘的推斷:如果有人存心傷害馬師父,必然會揀選他經常出沒的地方──住所附近(因他已被解雇,不會在公司)犯案,假如選擇在他跑步時下手,就一定會預先埋伏,待看見事主才伺機出發,按現場記者採訪所知,車主正是駛往屯門方向,最接近案發現場的停泊位置(不計往荃灣的對頭方向),就只有圖三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的錶位,這個位置正好觀察到馬師父歸程返回深井,當發現馬師父後,等待一段短時間驅車,正好追及馬並……。在馬師父的腳掌被輾斷前的一段短時間,巧合地駕駛學院發言人卻伸出「善意」之手說可以讓他無條件復職。 
圖三(照片來自Google地圖街景)
真箇希望能有目擊證人(如在圖三咪錶位留意到我所推測的情形)證實我的想法是對,或是錯,相信警方亦會以更專業的方法多方面的偵查此案。
最後,衷心希望馬老師早日康復,亦能早日尋出意外真相,當然希望運輸署及相關部門認真處理香港駕駛學院及其他教車師父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問題、香港駕駛學院師父資格的局限性問題、香港駕駛學院與其他同業公平競爭等問題,並盡快找出合理公義的解決方法。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末代預科生

猶記得當年中七應考高級程度會考,我和朋友都考得不好,結果我因為報讀了教育學院,最終沒有去重考,遺下朋友獨個兒自修,他在一年後總算成功入讀大學。我想當時大部分重考高級程度會考的人和我朋友一樣,都是選擇自修而非重讀。最近與舊生飯聚,才知道有幾位中七畢業同學選擇報考DSE(新高中文憑試),替他們擔心之餘,自己能做的不多。
 
回想當年,朋友全科自修,只就著從來沒讀過的通識一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功課,向母校老師稍作請教(母校是最早一批開辦通識的學校),其餘時間純粹靠自己。 我總覺得現時不獨是家長,老師(學校)以至社會,對學生的協助,跡近過分:考公開試要預備收音機,學校竟會代他們集體訂購,要知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已可以領取6,000大元的成人。

大概兩年前,媒體注意力集中在「末代會考生」這個潮語上,到了現在,是否有人再去理會這群闖過會考,但在高級程度會考摔倒的年青人?撇開新高中課程是否適合所有人這個問題癥結所在,暫時不談,無可否認,學校在投放人力物力在考新高中文憑試的中六學生,遠較「末代預科生」為多,到底是認為後者經歷過會考一關,心智上應較成熟,還是那些DSE考生少不更事,人又多,更需大力支援?

我在想,就算沒有令學校老師疲於奔命的新高中,早在營辦津校變得市場導向之時,老師早已無從理會自修生。當然學校也從來無責任要照顧他們,就算有,好像十八年前對待我的朋友一樣,也僅是「情與義」的支援。感慨良多的是,原來所認識的舊生,覺得高級程度會考考得不好,是愧對老師、愧對學校,面對僅得半年而人家比你多出兩年時間去預備的全新課程,她們就連返母校借用Mock卷(模擬試卷)及評卷參考(答案)也不敢,更遑論直接向老師請教。

這些年來,眼見學校的功能就像是一個過度呵護的溫室:犯錯,給他們機會改過,再犯錯,又再給他機會……;敷衍學業的,卻「一年容易又升班」;做學生沒多少代價,沒多少責任要付,也就沒多少成長,當他們離開學校這個玻璃箱之後,才驚覺世界是如此殘酷、如此現實,落差之大,無從適應,害了他們的,可能正是我們。

我不是要歸咎不主動去協助他們的老師,因那些選擇自修的舊生連報考DSE也沒有告訴老師,而老師根本也同樣是囿於新高中實驗室內的白老鼠,自顧不暇。只是想到考試遊戲玩法的轉變,並沒有重返人本的角度,對制度的流弊,作出真正的改善,反而繼續在扭曲教育、扭曲人性,不免再生感慨。

最後順帶一提,有關當局面對同一批年青人,兩年前後的支援,竟有天壤之別,或許是因為傳媒的零關注,教育部門也樂得放軟手腳,由他們自生自滅。不過,縱使得到傳媒寵幸,也肯定是蕓花一現,不少局外人也只會將之當成是踐踏梁振英政權的其中一塊踏板而已。
 
2013年2月8日

猜猜我是誰?

各位早晨!大家能否猜得出相中人物是誰呢?冇錯嘞,佢就係去年退休的楊Sir。他可謂退而不休,我在他身上感受到他對老師呢份工作既熱愛,雖然離開左我地,仍然掛住學生,成日番離學校,現在仲做番代課老師添,他一直深受學生愛戴,有相為証架。 

如果每個人都好似楊Sir咁找到佢一生中最愛的工作就最好啦,但人生豈能盡如人意呢!我好記得自己當年讀完中學之後,入讀左當時叫做師範既教育學院,入面有不少人諗住再報考多一次大學,將教育學院當做臨時庇護站,諗住得過且過咁返學、上堂,就在開學日迎新時校長便同我地班新生講左一番說話:他說無論你日後決定走哪一條路都好,你呢一年如能夠投入學校的生活,便一定會有所得著,不會浪費。 

我覺得院長呢一番說話在很多時候都適用,講真,好鍾意讀書或者是鍾意在學校環境學習的人有幾多,咁是否話唔鍾意就任得自己求求其其,渾渾噩噩咁讀完6年就算呢!  

老師自己呢幾年有練習長跑,覺得處境同好多同學都好近似,就等我同大家分享一下經驗,希望對大家有用,首先我一直都唔係咁鍾意跑步(我同一般男士一樣鍾意踢波多過跑步),只不過多少受到一壓力才半被迫之下開始練習長跑,情形就好似好多同學唔係咁鍾意讀書咁;至於我的跑步成績就更加唔好提,我從來沒有在公開比賽中得獎,正如學校全級頭三名只屬於少數。

驅使我繼續練落去的原因是:既然係唔係都要練,點解唔練好啲,或者再花時間去練,認真去練咁,就係咁,練下練下,就有進步,雖然進步好微少,但因為係自己努力過後既結果,所以都會有滿足感。同學在讀書keep住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進展,而呢種進展往往就令自己繼續讀落去既推動力,所以同學當遇到困難就唔好咁快放棄呀。 

講多少少啦,頭先講到話受壓之下才練習長跑,其實同我一起跑步既係我既太太,我有時放工番屋企時非常累,想訓覺,係佢拉埋我落街練習,有時又調番轉頭由我叫番佢去一齊跑,就係咁樣先至堅持到依家,所以我建議同學找一兩個志趣相近的同學一起讀書温習,互相支持同鼓勵,如果覺得自己是比較勤力的,就更加要幫下自己既老友,除左玩facebook吹下水,分時間face to face咁讀下書,互相幫助,總好過單打獨鬥。

我今日分享既係咁多,希望對大家有用,有機會再同大家傾過。

2011年2月10日

誰來支持美的夢

那個晚上,我雖然很倦,但睡得不好。我問自己,抗爭是為了什麼?在這空間,反對聲音弱如絲線,雖然理直氣壯、雖然合情合理,卻隨時被毁得銷聲匿跡,無力感大得不可理喻。想到同學,他們不會支持我,反而說:「面對現實吧!」就等如叫我接受囚禁;想到媽媽,她會哀求我不要上街,緃然她明白我被受壓迫,她知道社會存在不公平,她更清楚共產黨無視生命,不講理由,但她不願意,有一天,失去了兒子。我也不願意,不願意,別了家人、別了摯愛。但,我有我的夢,夢到美好將來,人人活在合情合理的社會,看見稚氣爛漫的面孔笑盈盈……

1997年

在長城上悼念李旺陽君

在浩瀚的歲月裡,這個老去的國度,一直圍堵著事實的真相、圍堵著希望與理想。你,耳朵雖被矇著、眼睛雖被矇著,卻忘我地撕破皇帝的新衣、衝開顯赫的破牆;你,以無冕的身軀,甘心為後世的風光而呼號。誰也拋不底,你頸項上那道滄桑的疤痕,永遠景仰你,再見。

以上悼念李旺陽的文字,借用了部分劉卓輝《長城》的歌詞(Beyond唱),因為當想起被迫害至失聰失明的李旺陽君,不期然便想起「矇著眼睛、矇著耳朵」這兩句歌詞。《長城》在1988推出,早於六四,但歌詞卻預視著國家的命運、人民的苦難,6月10日悼李旺陽君的遊行當中,帶領人說黃家駒(Beyond主音)接受訪問時,曾說《歲月無聲》(1989年推出)是在述說六四事件,其中一句「可否不要往後再倒退,讓我不唏噓一句」,便是他們當時對國家的心聲。廿三年後的今天,重唱這首歌,竟仍舊是大家的心聲。

2012年6月25日

長城(1988年) 曲:黃家駒 詞:劉卓輝 唱:Beyond

遙遠的東方
遼闊的邊疆
還有遠古的破牆
前世的滄桑
後世的風光
萬里千山牢牢接壤
圍著老去的國度
圍著事實的真相
圍著浩瀚的歲月
圍著慾望與理想

迷信的村莊
神秘的中央
還有昨天的戰場
皇帝的新衣
熱血的櫻槍誰卻甘心流連塞上
圍著老去的國度
圍著事實的真相
圍著浩瀚的歲月
圍著慾望與理想(叫嚷)

矇著耳朵
那裡那天不再聽到在呼號的人WOO--AH WOO--AH AH AH
矇著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殼頭上

無冕的身軀
忘我的思想還有顯赫的破牆
誰也衝不開誰也拋不低
誰要一心流離浪蕩
圍著老去的國度
圍著事實的真相
圍著浩瀚的歲月圍著慾望與理想(叫嚷)

矇著耳朵
那裡那天不在聽到在呼號的人WOO--AH WOO--AH AH AH
矇著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殼頭上
矇著耳朵
那裡那天不在聽到在呼號的人WOO--AH WOO--AH AH AH
矇著眼睛
再見往昔景仰的那樣一道疤痕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殼頭上

徐Sir,懷念你。

一直想問候徐Sir,總是覺得在打擾他靜養,而沒有坐言起行。近日,倍覺他的可貴。他完全談不上是受學生擁戴的老師,雖然如此,他並沒有刻意去奉迎學生,對學生仍有一定的要求,是我少見認真執著的男教師。

還記得有次下午茶敘,他憶述多年前指導幾位學生參加一個科技比賽,明明製作比人家優秀,最後在決賽功虧一簣,僅得亞軍,是由於學生不曉得圓潤地解說發明品,將設計的局限加以掩飾。多年過後,聽他語氣仍是耿耿於懷。不過我想如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依然會讓學生如實對答,不弄虛作假。我深信性格命定,是不易逆轉的。

我與徐Sir在電腦科內共事了一年,他除了比較嘮叨之外,有不少地方是很值得欣賞的:他不會避開不教一些難的課題及深的詞彙;不會為求學生取得高分而擬訂較淺的題目或批改得較為寬鬆;更不會給學生明顯的考試提示,甚至乎給學生與考試相同的題目預先做及教一次,在有需要時他在會議上會發表中肯的意見,不會為刻意奉迎而說謊話。

我不用問也會知道他當年是不會叫參賽的學生持續十多天反覆練習介紹科技發明品,以及不停綵排如何應對評判的提問至晚上九時,所以自然不會因學生參賽而大大影響他們的學業及課業。

不過,我想如果有人不認真看待學業、不當言教身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絕對可以再次給個別學生一些溫習提示,甚至答案。認為這樣做使學生不會因準備比賽而成績轉差。或者在他們心目中,取得獎項就是一切,勝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以學生為本,不弄虛作假,說實話,幹實事,這是我在徐Sir身上學到的,希望我也能做得到。

2012年6月1日

捉到老鼠便是好貓

看見前電視台總經理大搖大擺,過檔電台任CEO,新近又續了約,分外眼紅。眼紅的是電視台負責人,明知他有在公司的節目製作中上下其手,仍然在庭上為其說好話,好讓他罪名不成。側聞該總經理受審遭停職期間,接手的員工搞到公司一蹋糊塗,難道辦得事的人就可以有條件做不法勾當嗎?這令我想起自己所住屋苑的業主委員會主席,他為住客舉辦大小不同類型的活動,被受歡迎,然而為業主與管理公司在爭取權益、改善服務、增加收支透明度方面,卻避重就輕,無甚建樹,入伙接近十年仍無法更換不堪的發展商附屬的管理公司;最令人髮指的是他往往利用業主委員會甚至屋苑的資源,搞個人宣傳,為自己參選區議員鋪路,諸如大部分時間只讓他一人張貼候選海報的不公之事,不勝枚舉,最後成功當選,到底是屋苑不少人滿足於他給的小恩小惠,還是這個屋苑交投過份活躍,業主留意單位的價格,多於在意建立一個美好的家園,反正一轉手,幾十萬便到手來得更實際,在不足十年間,我住的樓層,同一單位易手近十次相信絶非少數,我所見八伙中僅一戶是一直住到現在,孰好孰壞,真是不得而知。

2012年4月29日

名導演拍廣告不一定叫好

名導演拍廣告不一定好。2009年中國建設銀行請來許鞍華執導拍了一輯電視廣告。印象中曾完整看過兩套她的電影《千言萬語》及《男人四十》,沒有什麽好感,尤其前者,像是將自己年青時接觸學運的經歷浪漫化。說回這兩輯廣告,許鞍華謂深受故事情節所吸引,認為當時香港人需要這種正面的訊息的鼓勵云云。我不知道她有沒有就著原有故事加以改良,還是原封不動,我看後的感覺同樣沒有什麽好感(先旨聲明我後來才知是她執導),只是覺得比港產肥皂劇還要造作,不知是選角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尤其是《夫妻篇》:丈夫擔憂兒子出世後面對不能預知的世界,本來道出很多不願生育夫婦的心聲,但隨後妻子卻「爛gag」式地回應兒子面對的「不就是三人世界囉」。我第一次看此片時簡直愕然,請來大導竟然只是想出這種點子。及後我勉為其難才設想許導是以此表現妻子希望丈夫用輕鬆心情面對將來。
 許鞍華:夫妻篇
 因為愛:張文樂篇
同樣是銀行廣告,中銀人壽《因為愛:父女篇》(或稱《張文樂篇》)沒有雷聲大作的班底,出來的效果卻很好。「父親講述女兒快要結婚嫁人開始,從而回憶她在求學及孩童時代的生活點滴,然後畫面一轉,原來以上一切片段都是這位準父親的幻想。他只是透過腹大便便的妻子「傾聽」女兒的一舉一動,女兒還未誕生呢」。創新的倒敘拍攝手法能貼切表達『因為愛,才會為對方計劃將來』的主題,亦能做到建設銀行廣告做不到的溫馨寫實感覺。
最近,《因為愛》又製作了《母子篇》,雖云是狗尾續貂(獲獎後添食)之作,但仍能觸動人心,我想尤其是為人母親的。此片選角同樣出色,大兒子與母親有幾分相像,美中不足是母親的獨白由熟識的女聲演繹,聲底的年齡不相像,而片尾一句「因為愛,更會想承擔起自己的未來」,似是母親的期望多過兒子的想法。
2011年8月13日

《因為愛:父女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HTvFWe9Ct90

《因為愛:母子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eOIuJ7T-4H0&feature=related

《中國建設銀行夫妻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XWOyJ2A22Bc

《中國建設銀行父子篇》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LdcASK_DY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給畢業班手球隊成員的信

學校打算不讓來年中六、中七同學參加手球比賽,令你們一眾隊員都大受影響。容讓我這個局外人分享一下感受。

我一向都很欣賞在運動上有成就的人,就算他們未必很有成就,只要他/她一直默默耕耘、艱苦鍛練,我也會投以稱羡的目光,尤其是我近幾年和太太一起參與長跑運動,深感持之以恒地練習的難處不足為外人道,而隨之而來的成果及滿足感同樣是外人難以體會的。

你們很幸運遇到一位富感染力而又具教練才華的老師,在他的指導下身心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我很想知道你們是否都有一個目標,在中學生涯落場為學校爭取佳績,延續歷屆手球隊彪炳的成就?

你們當中有不少和我一樣是同一年進入學校的(讀中一),雖然已很久沒有教你們(我只教中一、中二),但總算是同在這裡生活、成長,希望你們日後有所成,走較康莊的路。當我見到葉老師在facebook甘願冒著被責難之虞,仍苦口婆心地勸同學知所選擇,我便知道有不少老師同樣抱著關心、擔心同學的角度出發,希望你們能夠明白。

我知道剛過去的考試必定令你們倍添壓力,因為你們要用成績來證明自己能兼顧學業與課外活動,好讓學校考慮給你們繼續參加校隊,我在facebook亦見老師正徵集歷屆參加運動的校友中學業或事業有成的例子,我當然希望你們都取得滿意的成績,亦希望運動方面續有好表現,但事情是否就如我及你們所願。

年前我看了一篇網誌的回應,是一名做兒子的寫給一位恒常練習長跑的網友,他說他父親從前也像那位網友常常練跑:清晨上班前、下班回家晚飯過後,又匆匆出門練習,不記得他說父親有否取得一些獎項(這不是他想表達的重點),印象最深的是說到就這樣年復一年,父親見兒子的時間少之又少,遑論能夠了解兒子,最後父親過身了,給他的印象很模糊,就只有上述這一點點,我感到字裡行間兒子並非有很大的抱怨,但總覺得這個家庭像欠缺了什麼而有著遺憾。

這個別人的故事儆醒我的,不只是良好的嗜好,也不要過份沉溺這個老掉牙的問題,而是人生有時要作出取捨、抉擇,選擇了長跑作為競賽活動而非純為嗜好,就意味著要花費極大的心機、時間去參與,在故事中的父親放棄生兒育女或許是較理想的決定。

我知道絕大部分手球隊的成員都是認真參與、投入練習的,我亦相信你們與體育老師是有能力為球隊再創佳績。只是我覺得你們需要仔細想清楚自己未來的路向。無錯,取得精英賽冠軍的目標很明確,然而運動不會是大家的全部,除此之外,你有沒有更長遠的目標?或加入手球隊前,你曾有沒有其他志向?現在是否仍存著?

相對於全是校隊成員的你們,我「應不是」過來人,年少時也曾渴望入校隊(足球),水平太低僥倖入了一會兒,卻苦無出場機會而終結,大家都以為是好事,可以專心讀書,正如facebook上不少同學說「不打波也不等如會專心向學,是人的問題、態度問題」,我的公開試成績確實也不見得很好,所以他們所說的也有一定道理。我只是想借上述長跑父親的故事指出:人是很難兼顧多於一方面的事情,尤其是想「兩全其美」,時間上不許可,心力亦無法分配。想兩方面都做得好,我不會說絶對不行,只是絶無僅有。我去年認識了一位初中同學,她的教練說她在短跑運動方面很有天份,是香港分齡紀錄保持者(可能你也知道是誰),我曾想過叫她以此運動成績報讀名校,讓她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及機會,最後打消了此念頭,除了是覺得她現在讀得開心,不應拆散她的好友外,更重要的是我忽略了名校的學生能夠學業運動兩者兼得,是因為他們大多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練習過後,回家立即有專人為他們跟進課業,針對各科的困難全力協助他們,讓他們無後顧之憂,或許因此那些學校沒有明言禁止考試班的同學參加比賽。當然名校當中也有一些經濟條件稍遜的,唯有靠自己,成績不好就只能另謀出路了。

那位女孩日後升到高中時,如繼續參賽,我會擔心她如何取捨,她自己去年也已擔心沒有時間,我同樣擔心現在就讀高中的你們。校友們已於6月10日的會議向校方反映希望能尊重學生的個人意願,這點我原則上認同。你們在下任何決定前都必要想清楚選擇所需付出的代價,始終將來面對的世界終究由自己承擔,所以要權衡輕重,與家人長輩、知心朋友去詳細分析,慎勿意氣用事,不要「以人廢言」:以為只是某個不喜歡的人的決策,而草率作反叛式的決定。此事我認為不存在某人看輕(睇死)一些人,只關乎你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將來。一個銅板的兩面,正好反映有些事情在不同角度的看法,沒有所謂對錯。一些一向令人信服的人,仍有可能因某種緣故,未必對每個人都能提出一個最好的建議。

你或許會說,我參加的是團隊比賽,練習多年,缺少了我或他對球隊影響很大,所以為了整體,甘願犧牲。我想你們都明白世上只有常勝軍,沒有不敗之師,地上最強的球隊亦然。多年前我與中學舊同學參加了一項業餘足球聯賽,踢球之餘兼任領隊,我很早便因傷缺席大部分賽事,每每只在場邊打氣,鼓勵隊友。球隊實力稍遜,最後僅得第三,但先後曾擊敗了冠亞軍的球隊,自己也感到快慰。不知和你們現在的情況像不像,現實的不容許下,改作某種程度的參與,相信亦能感受團隊的喜、分享隊友的悲,就算落敗了、出局了、不能打精英賽,又如何?多年前,你們的師兄,不也是曾面對類似的情況,未來的學校手球隊,到底是繼續保持一定實力,走三度衞冕之路,還是交棒給師弟妹,讓他們在成功或挫折的經歷中成長?個多月前女丙手球隊決賽負於李兆基,我叫她們再接再勵,勿太計較球證執法的公正性,下次以更強的實力堂堂正正擊敗她們,還打趣說不要像我,要吃多些營養食物及有充足睡眠,快高長大,才有更好的條件爭勝。可能做老師的心態和你們不同,看著一班師弟妹成長,而你們在旁扶助他們,不也是一種滿足嗎?我看校友梁同學、汪同學等除了感激恩師外,也是抱著這種心情才回來學校協助手球及田徑隊。

我實在太長氣了,還有其他東西想說,有機會再談吧。最後,無論如何,你們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走那一條路,我都會支持的。

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