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打算不讓來年中六、中七同學參加手球比賽,令你們一眾隊員都大受影響。容讓我這個局外人分享一下感受。
我一向都很欣賞在運動上有成就的人,就算他們未必很有成就,只要他/她一直默默耕耘、艱苦鍛練,我也會投以稱羡的目光,尤其是我近幾年和太太一起參與長跑運動,深感持之以恒地練習的難處不足為外人道,而隨之而來的成果及滿足感同樣是外人難以體會的。
你們很幸運遇到一位富感染力而又具教練才華的老師,在他的指導下身心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我很想知道你們是否都有一個目標,在中學生涯落場為學校爭取佳績,延續歷屆手球隊彪炳的成就?
你們當中有不少和我一樣是同一年進入學校的(讀中一),雖然已很久沒有教你們(我只教中一、中二),但總算是同在這裡生活、成長,希望你們日後有所成,走較康莊的路。當我見到葉老師在facebook甘願冒著被責難之虞,仍苦口婆心地勸同學知所選擇,我便知道有不少老師同樣抱著關心、擔心同學的角度出發,希望你們能夠明白。
我知道剛過去的考試必定令你們倍添壓力,因為你們要用成績來證明自己能兼顧學業與課外活動,好讓學校考慮給你們繼續參加校隊,我在facebook亦見老師正徵集歷屆參加運動的校友中學業或事業有成的例子,我當然希望你們都取得滿意的成績,亦希望運動方面續有好表現,但事情是否就如我及你們所願。
年前我看了一篇網誌的回應,是一名做兒子的寫給一位恒常練習長跑的網友,他說他父親從前也像那位網友常常練跑:清晨上班前、下班回家晚飯過後,又匆匆出門練習,不記得他說父親有否取得一些獎項(這不是他想表達的重點),印象最深的是說到就這樣年復一年,父親見兒子的時間少之又少,遑論能夠了解兒子,最後父親過身了,給他的印象很模糊,就只有上述這一點點,我感到字裡行間兒子並非有很大的抱怨,但總覺得這個家庭像欠缺了什麼而有著遺憾。
這個別人的故事儆醒我的,不只是良好的嗜好,也不要過份沉溺這個老掉牙的問題,而是人生有時要作出取捨、抉擇,選擇了長跑作為競賽活動而非純為嗜好,就意味著要花費極大的心機、時間去參與,在故事中的父親放棄生兒育女或許是較理想的決定。
我知道絕大部分手球隊的成員都是認真參與、投入練習的,我亦相信你們與體育老師是有能力為球隊再創佳績。只是我覺得你們需要仔細想清楚自己未來的路向。無錯,取得精英賽冠軍的目標很明確,然而運動不會是大家的全部,除此之外,你有沒有更長遠的目標?或加入手球隊前,你曾有沒有其他志向?現在是否仍存著?
相對於全是校隊成員的你們,我「應不是」過來人,年少時也曾渴望入校隊(足球),水平太低僥倖入了一會兒,卻苦無出場機會而終結,大家都以為是好事,可以專心讀書,正如facebook上不少同學說「不打波也不等如會專心向學,是人的問題、態度問題」,我的公開試成績確實也不見得很好,所以他們所說的也有一定道理。我只是想借上述長跑父親的故事指出:人是很難兼顧多於一方面的事情,尤其是想「兩全其美」,時間上不許可,心力亦無法分配。想兩方面都做得好,我不會說絶對不行,只是絶無僅有。我去年認識了一位初中同學,她的教練說她在短跑運動方面很有天份,是香港分齡紀錄保持者(可能你也知道是誰),我曾想過叫她以此運動成績報讀名校,讓她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及機會,最後打消了此念頭,除了是覺得她現在讀得開心,不應拆散她的好友外,更重要的是我忽略了名校的學生能夠學業運動兩者兼得,是因為他們大多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練習過後,回家立即有專人為他們跟進課業,針對各科的困難全力協助他們,讓他們無後顧之憂,或許因此那些學校沒有明言禁止考試班的同學參加比賽。當然名校當中也有一些經濟條件稍遜的,唯有靠自己,成績不好就只能另謀出路了。
那位女孩日後升到高中時,如繼續參賽,我會擔心她如何取捨,她自己去年也已擔心沒有時間,我同樣擔心現在就讀高中的你們。校友們已於6月10日的會議向校方反映希望能尊重學生的個人意願,這點我原則上認同。你們在下任何決定前都必要想清楚選擇所需付出的代價,始終將來面對的世界終究由自己承擔,所以要權衡輕重,與家人長輩、知心朋友去詳細分析,慎勿意氣用事,不要「以人廢言」:以為只是某個不喜歡的人的決策,而草率作反叛式的決定。此事我認為不存在某人看輕(睇死)一些人,只關乎你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將來。一個銅板的兩面,正好反映有些事情在不同角度的看法,沒有所謂對錯。一些一向令人信服的人,仍有可能因某種緣故,未必對每個人都能提出一個最好的建議。
你或許會說,我參加的是團隊比賽,練習多年,缺少了我或他對球隊影響很大,所以為了整體,甘願犧牲。我想你們都明白世上只有常勝軍,沒有不敗之師,地上最強的球隊亦然。多年前我與中學舊同學參加了一項業餘足球聯賽,踢球之餘兼任領隊,我很早便因傷缺席大部分賽事,每每只在場邊打氣,鼓勵隊友。球隊實力稍遜,最後僅得第三,但先後曾擊敗了冠亞軍的球隊,自己也感到快慰。不知和你們現在的情況像不像,現實的不容許下,改作某種程度的參與,相信亦能感受團隊的喜、分享隊友的悲,就算落敗了、出局了、不能打精英賽,又如何?多年前,你們的師兄,不也是曾面對類似的情況,未來的學校手球隊,到底是繼續保持一定實力,走三度衞冕之路,還是交棒給師弟妹,讓他們在成功或挫折的經歷中成長?個多月前女丙手球隊決賽負於李兆基,我叫她們再接再勵,勿太計較球證執法的公正性,下次以更強的實力堂堂正正擊敗她們,還打趣說不要像我,要吃多些營養食物及有充足睡眠,快高長大,才有更好的條件爭勝。可能做老師的心態和你們不同,看著一班師弟妹成長,而你們在旁扶助他們,不也是一種滿足嗎?我看校友梁同學、汪同學等除了感激恩師外,也是抱著這種心情才回來學校協助手球及田徑隊。
我實在太長氣了,還有其他東西想說,有機會再談吧。最後,無論如何,你們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走那一條路,我都會支持的。
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