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即使將要失去,仍願散播希望(守護石梨坑村的故事)

石梨坑村許願節,通明燈籠照耀,有人就有光

曾經租住石籬附近舊樓的一個單位。幾年後業主突然通知不再續租,著我一個月內搬走。及後知道原來單位已賣出,幸得友人協助下及時覓得居所,稍減狼狽之態。 

去年末得悉幾位舊學生出生以來的居所石梨坑村,將很有可能被政府強行拆掉,想像她們與家人及其他村民,所面對的徬徨及困難,必定多出很多倍。

石梨坑村在內的綠化帶作為人與其
他動物的緩衝,亦是當區居民休憩
的後花園。
保護既得利益,安居背道而馳
眾所周知,近年政府一直以解決巿民住屋需要為由,強徵土地建屋,很多時選擇性地向最弱勢的人埋手,迫走他們,騰出土地建設並不一定會是公營的房屋。稍近的例子便有元朗橫洲幾個非原居民村遭拆去。其實同區那些已平整,較容易用來發展住宅的「棕地」,卻因屬於較有權勢的人,便得以保留,繼續享有利益特權。

錄播煽情獨白,實質冷酷無情
這幾年官方愛以情緒勒索技倆來鼓動矛盾對立,借一大群遙遙無法上樓者的怨氣,壓向同樣屬於地位低微的寮屋村民身上,政權大概以為這樣就可以逃避規劃失當的責任:包括從來沒主動與內地部門協調移民政策、縱容商賈豪強囤積或霸佔土地、樓宇空置稅等方面的不作為,其實才是住屋問題的元凶。

我不禁想到Michael Sandel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的某條哲學兩難題:作為駕駛員,在失控的火車只能選擇撞向一個或五個人這兩條路軌的其中一條,我們應如何選擇?

現實上,設若能讓更多人安居,而犧牲不多於百人的小村,表面看似合理,但我們細想這對村民又是否冷酷無情、不公不義呢?良善的政府理應不像那些謀盡利潤的商賈業主,本有責任保障巿民各種基本生活權利,不應為求達到某種目的,而繼續在所不惜,讓安居數十載的居民流離失所。

拆毁程序公義,逃避真正溝通
略略翻看殖民時期發展鄉郊的文獻,政府很多時是會為居民另覓地方恢復生活生計,例如因建設水塘而協助將村落遷徙。而過去數十年間,政府亦在石蔭石籬附近建成公共屋邨後,才安排讓金山村、石梨坑三村等居民遷入,將他們因發展而受影響的程度減至最低。

而這一次,村民告知,在該地段正在城市改劃第一次諮詢期間,政府人員包括警務的,違規強闖入村民居所進行戶口凍結登記,之後亦只掛上一大疊複雜難明的文件,指明要在限期前遷出,他們卻沒有做到政府該做的事:理應主動向村民溝通,解釋改劃的內容,而不是違反程序公義,令村中老弱擔驚受怕,意欲藉著恫嚇,製造清拆是既成的事實。

但願人長久,是村民也是不少到訪者的心聲

曾看過《推土機前種花》(周綺薇著)一書,那年深水埗收樓重建,時任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就算是門面功夫,勉強也曾有過與受影響居民見面對話的機會,現在政府已「進化」到完全沒有接觸/認為無需親身接觸最相關的持分者–—村民,然後索性跳過該有的程序,所謂的諮詢已成了一種走過場的儀式。

就算注定失敗,仍願散播種子
認識成立石籬改劃關注組的成員,大概入世尚淺,對人間還保有一腔赤誠。她們決意勇敢地在近乎必敗的現實下,發自內心地去守護已歷經四代的家園,直至最後一刻方休。我想這比任何一種虛無的家國浮想,來到真切動人。其中一位成員表示,令她們拋開掙扎放棄的猶豫,就是想以自身熟悉的地方,在快將失去之前,努力向同住這片土地的任何人,孕育傳揚一種公共價值信念:關心社會,由在地社區開始。為自己成長生活的地方,紀錄、言說、表達、行動,再天經地義不過。這就是真正愛護我城,令人由衷欣賞的同路人。試問我們又怎可以不理不睬,任由她們孤立無援地去與龐大的行政機關交手應對呢!

村民多次組導賞團讓公眾認識家園,與社區連結,播下希望種子

各位不妨透過瀏覽以下由村民組成的「石籬改建關注組」專頁,了解村落的口述歷史,及周遭的人文生態等紀錄,亦可閱讀其他關心事件公眾的文章、傳媒報道、村民訪問等,認識更多石梨坑村在這個時代坎坷的命運下,掙扎求存的故事。

我們未必可以扭轉政府及城規會的決定,令石梨坑村得以保留,但我們仍可將此地曾經存在過的人和事,永留在心,及向更多人述說出來。至少她們曾經努力過,為以後其他村落,散播一種不放棄、知其不可為而盡力為之的勇氣與精神,縱然這些種子日後無法再植根在石梨坑的地土之上,它們早已不知不覺散落在不同背景不同年紀人士的內心,悄然地長出芽來。


網頁連結
闗注組及第一輪公眾城規會申述的意見




訪問及公眾文章
石梨坑村的記憶(Parks & Trails)











媒體報道




2 則留言:

  1. 幸好看見老師的ig及網誌,趕及於限期前提交意見,感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用客氣,很感謝你,我太遲將消息告訴舊學生及朋友,希望大家廣傳消息、此文以及關注組專頁,令更多人關注了解,支持她們。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