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是小學幾年班,那時六四還未發生,某晚和父親齊看英文台某齣大電影,敘述一群人掘隧道穿越柏林圍牆的故事。依稀記得的情節是,陸續有人因地道塌方被活埋,或逃出天日時被槍殺等,他們的義無反顧,對年少的我莫道是種震撼。
這幾天翻看《明周》圍牆倒下三十年的專題,訪談真正東德人走過的路:當年或只因想往巴黎旅遊、或揀想讀的學科、或表演喜愛的藝術……背後純粹反映對自由抉擇的嚮往,是一種在乎精神上的追求,這與刻下我城的抗爭者何其相似。當然蘇共無暇兼顧其他「手足」的經濟,直使東歐諸國的最後葦草一一瓦解。
有時會想,一個人的價值看法,除了受一向接觸的媒體影響,更多的是由自身成長、生活歷練體會所形塑而成,可謂牢不可破。那一夜,與爸爸同為那影畫的驚心動魄而同吸同呼,唯隨後一路走來,殊途卻非同歸,這是不少兩代家人的常態,除了無奈更是無奈。然而我的做法想法,與不同經歷的舊生或學生,又何嘗不是同中有異呢!
當年與老父同看的會是Berlin Tunnel 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