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是小學幾年班,那時六四還未發生,某晚和父親齊看英文台某齣大電影,敘述一群人掘隧道穿越柏林圍牆的故事。依稀記得的情節是,陸續有人因地道塌方被活埋,或逃出天日時被槍殺等,他們的義無反顧,對年少的我莫道是種震撼。
這幾天翻看《明周》圍牆倒下三十年的專題,訪談真正東德人走過的路:當年或只因想往巴黎旅遊、或揀想讀的學科、或表演喜愛的藝術……背後純粹反映對自由抉擇的嚮往,是一種在乎精神上的追求,這與刻下我城的抗爭者何其相似。當然蘇共無暇兼顧其他「手足」的經濟,直使東歐諸國的最後葦草一一瓦解。
有時會想,一個人的價值看法,除了受一向接觸的媒體影響,更多的是由自身成長、生活歷練體會所形塑而成,可謂牢不可破。那一夜,與爸爸同為那影畫的驚心動魄而同吸同呼,唯隨後一路走來,殊途卻非同歸,這是不少兩代家人的常態,除了無奈更是無奈。然而我的做法想法,與不同經歷的舊生或學生,又何嘗不是同中有異呢!
當年與老父同看的會是Berlin Tunnel 21?
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Pandora Phone
「估唔到當時嘅資訊唔發達,反而可以將正確嘅資訊傳去正確嘅人度。」30年前波羅的海三國的人民,藉工作人員及收音機的播報完成了六百多公里人鏈的壯舉,數天前的「香港之路」亦成功了,自發義工結合Telegram等即時通訊軟體功不可沒。
但載舟之水亦能覆舟,社交媒體資訊氾濫,Fact check阻隔不了一些存心作假的流傳;同時間本地主流媒體與官方緊密無間地斷章剪輯;另外,並沒有身處現場的國內或外地人士,更只能接觸到片面或似是而非的資訊。
三者同樣突顯了科技的應用,在人性普遍偏好利己立場下的化學作用,反而會令社會呈現某種倒退,有些真相無法完全釐清。同溫層接觸啱口味的資訊而戒心鬆懈,反覆持續的誤導亦僵化了人的既定想法,拒絕接收其他可能性,可以說無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繫,緩弭對立以至復和。
大概有人會認為邪惡的潘朵拉盒子/瓶子,所裝載的其實是一部智能手機。
(由陳樂遙分享3分鐘波羅的海小故事)
但載舟之水亦能覆舟,社交媒體資訊氾濫,Fact check阻隔不了一些存心作假的流傳;同時間本地主流媒體與官方緊密無間地斷章剪輯;另外,並沒有身處現場的國內或外地人士,更只能接觸到片面或似是而非的資訊。
三者同樣突顯了科技的應用,在人性普遍偏好利己立場下的化學作用,反而會令社會呈現某種倒退,有些真相無法完全釐清。同溫層接觸啱口味的資訊而戒心鬆懈,反覆持續的誤導亦僵化了人的既定想法,拒絕接收其他可能性,可以說無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繫,緩弭對立以至復和。
大概有人會認為邪惡的潘朵拉盒子/瓶子,所裝載的其實是一部智能手機。
(由陳樂遙分享3分鐘波羅的海小故事)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憶念Baltic之一:獨立自主,由鍥而不捨開始
近日得悉香港有人發起在2019年8月23日手牽手和平示威,仿效30年前波羅的海三國爭取脫離蘇聯共產統治的運動The Baltic Way。不得不讚嘆發動者的心思意念,亦令我勾起去年仲夏遊走這三國的點滴印象。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是200萬人鏈的起點,置身凹凸不平的Pilies Street,維爾紐斯大學對面那所毫不顯眼的樓房,原來是簽訂獨立契約之處--Signataru Namai。內裡展示介紹國父Jonas Basanavicius醫生的照片文獻,讓我想起相若年代地球另一端同樣為革命奔走的孫中山醫生,又想起近月在抗爭前線背後奔走的義務醫護人員。琉璃箱展示的信物諸如立陶宛印發的護照,彷彿讓國民及參觀者,將時間一刻凝定在那段瘋狂追夢的年月。突然大媽從後呼喝,才醒覺不容拍照。
隨後良久停駐在另一房間的一張教師大合照前。幸運如我,社會賦予我們的職分與使命,我們有否愧對背負的時代,只為自己或自身家庭,沒付出丁點去回饋未來的我城?
當日在簽署小屋摘下兩張名信片,一張寄了給欣賞的舊學生,餘下那張留為紀念。今日重看,水洩不通的人群,與維園沒有兩樣,再看看背後的出處,原來是The Baltic Way運動早一年,即1988年8月23日維爾紐斯的那次示威集會,為的是抗議49年前蘇聯共產與納粹德國兩個大國的枱底密約,導致這三國被她們吞併及輪替統治,當時聯合國及其他大國選擇了噤聲。香港彈丸之區,中英兩個在敲定前途的過程中,港人完全沒有話語權,惶論參與話事權,所謂契約聯合聲明全程由兩國商討決定,兩者過程是何其相似,唯一不同是中共極權的力量看來較當年的蘇共更強,無論經濟軍事與政治外交上,不認命選擇攖其鋒的香港人,似乎要做好心理準備作更漫長、更弱勢、前路更渺茫的抗爭。
![]() |
Signataru Namai(簽署之屋) 難以想像在中聯辦外自由拉奏《海闊天空》吧。 |
立陶宛國父Jonas Basanavicius肖像 |
教師在壓制下仍堅持以 立陶宛語言編訂教材。 |
博物館內的教師合影--跨越過去未來的燃燈者 |
返回在入口處,一位職員熱心向我解說貼滿牆上當年的各式海報,當中也涵蓋一些文娛活動,科技進步下它們自必無法媲美近月我城沒有大台下的亮麗文宣。向那位Zarka先生(日記散迭姓氏或有誤)討教,他知我來自香港,自不然會談起兩地政治背景下的同與不同,我又問及該國十幾年前加入歐盟,一小部分人民流走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他說年青人尋求更大發展空間機會很正常(像贊成留歐的英國青年想法),樂觀的他感受到人民對國家的熱愛,業有所成後自會重投家園協助發展。
各式文宣牆紙,驟眼看又是一道連儂風景 |
當日在簽署小屋摘下兩張名信片,一張寄了給欣賞的舊學生,餘下那張留為紀念。今日重看,水洩不通的人群,與維園沒有兩樣,再看看背後的出處,原來是The Baltic Way運動早一年,即1988年8月23日維爾紐斯的那次示威集會,為的是抗議49年前蘇聯共產與納粹德國兩個大國的枱底密約,導致這三國被她們吞併及輪替統治,當時聯合國及其他大國選擇了噤聲。香港彈丸之區,中英兩個在敲定前途的過程中,港人完全沒有話語權,惶論參與話事權,所謂契約聯合聲明全程由兩國商討決定,兩者過程是何其相似,唯一不同是中共極權的力量看來較當年的蘇共更強,無論經濟軍事與政治外交上,不認命選擇攖其鋒的香港人,似乎要做好心理準備作更漫長、更弱勢、前路更渺茫的抗爭。
![]() |
簽署獨立的20位議員,當時大概不會知道, 要到70年後才能重獲真正的自主。 |
標籤:
中英聯合聲明,
立陶宛,
波羅的海,
香港之路,
維爾紐斯,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Hong Kong way,
Jonas Basanavicius,
Signataru Namai,
The Baltic Way,
Vilniaus,
Vilnius
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Lennonova zeď and Kryžių kalnas(連儂牆與十架山)
![]() |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連儂牆 |
十架山上十架亂放,有種庶民自發的粗獷美,與連儂牆如出一轍 |
一年前雨中徒步前往這個屬於盼望、和平、愛與犧牲的地方,遇上一位英籍旅人,每年總會朝聖般待上半天,對香港薄有關心的他說:法治大概是我城僅餘最重要的東西吧。此刻回想,不無悲愴。
雨中偶遇的壯漢,每年皆到此丘沉澱心靈,但也要來一罐啤酒。 |
想到一直以來是否只是各自各攀上小丘,插起一兩支十字架、或貼上幾片memo紙,便感覺良好地離去。我還願意辛苦一點多走一步,持續地向更多後來者傳承、傳揚嗎?在恰似很漫長的個多月以來,深深明白到不忘互勉扶持,長路上方能有力繼續走下去。
![]() |
香港連儂牆的守護者,貫徹和平抗爭的精神,圖為九龍灣連儂牆。 |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莫以成績論英雄
前天週會看見聖達明社同學參賽的表現,不免想起N年前輪替任社顧問老師的二三事。或者好勝心使然,行有餘力總想設法招集最強陣容,運動會社際接力如是,常識問答比賽亦然,後者可翻查期考得出客觀數字,田徑成績就較難了,僅憑首日初賽與社長們一起目測具潛能的,其中揀選丙組新丁尤為困難,當年曾因人腳不齊便只好邀請「黑黑實實」的草草成軍。
來到上個月,本已找來文史高分者,唯三人先後因事退出,只好再覓後備上馬。原意盡力而為,喜出望外的結果給我帶來一個教訓:莫只以成績論英雄,還要觀察年青人往常的態度。其中最高班的參賽學生,昔年多有向圖書館推荐書籍,不少為意涵厚重的著作,我也有所裨益。
比賽前天remind她去綵排時,感覺其謙讓而稍欠自信,我們實在應放手給予更多機會。賽事結束後,冒昧叼光上台祝賀,師姐謙稱是共同成果,她只負責說出答案來。那種平和謙遜,再再踐行了校徽上的訓誨。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寒冬中發現心底有個不屈不撓的夏天
讀了一篇和陳淑莊無關的聖心舊生回憶:當年一群預備高考的中七生,面對強迫購買新校褸的規定,據理力爭。Venus Lau感謝那幾名走在前方溫柔而堅定地抗爭的同學,為眾人帶來改善。
目下政府肯定不及那時持開放態度的校方,我們不禁緬懷思言行一致的人,在這個社會是如何彌足珍貴。Venus與同學提起學校教誨Women of integrity, 在看著淚眼聲嘶的朱牧師,揮著手帕餞別囚車上的人,一刻明白了。
抗爭本是日常之事,我在讀中七時也親歷類似的事,當時多名一向守規的同學因毛衣款式與校方更替的措施不符,畢業前無辜留有污點紀錄,一名同窗向校方上書力陳不是,終能還眾人清白。二十幾年過去,同學和老師彷彿仍在叮嚀提醒:事情總無絕對,孩提不一定年少無知,權威亦非不容妄議,有時候這種互動反而幫助群體改進。
這幾天隨著陰雨,竟乍暖還涼起來,不少朋友及自己害病了,就如同我城正吃緊難關,Venus借卡繆那句「寒冬中發現心底有個不屈不撓的夏天」,送予挑戰那不可能改變的事而感到無力的人。
但馬嶽及她的勉勵,其實還有用嗎?
(原文要登入,如想看或可inbox我) https://m.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190428/s00005/1556388404230/同場加映-棉襖-陳淑莊-在中學抗爭
目下政府肯定不及那時持開放態度的校方,我們不禁緬懷思言行一致的人,在這個社會是如何彌足珍貴。Venus與同學提起學校教誨Women of integrity, 在看著淚眼聲嘶的朱牧師,揮著手帕餞別囚車上的人,一刻明白了。
抗爭本是日常之事,我在讀中七時也親歷類似的事,當時多名一向守規的同學因毛衣款式與校方更替的措施不符,畢業前無辜留有污點紀錄,一名同窗向校方上書力陳不是,終能還眾人清白。二十幾年過去,同學和老師彷彿仍在叮嚀提醒:事情總無絕對,孩提不一定年少無知,權威亦非不容妄議,有時候這種互動反而幫助群體改進。
這幾天隨著陰雨,竟乍暖還涼起來,不少朋友及自己害病了,就如同我城正吃緊難關,Venus借卡繆那句「寒冬中發現心底有個不屈不撓的夏天」,送予挑戰那不可能改變的事而感到無力的人。
但馬嶽及她的勉勵,其實還有用嗎?
(原文要登入,如想看或可inbox我) https://m.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190428/s00005/1556388404230/同場加映-棉襖-陳淑莊-在中學抗爭
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屈原那時如是說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點幾到近八點,行進者絡繹不絕,
返家後才看到教授臨行前寫的一篇。
雨傘後迎來DQ、入獄、再DQ入獄,
眾人失望青年尤甚,我們一蹶不振。
昨日途上揹著學生製作的tote bag寫道:
If you are tired, take a rest. Don't quit.
碰巧馬嶽也以此句勉勵大家好重新上路。
希望,從來都是一步一腳印,無一蹴即就,
路上見持拐杖的瘸腿的坐輪椅的緩緩前行,
一位坐輪椅的告訴我,由零三年七一至今,
不少同行已過身,她也不知道還能走多遠,
一次兩次沒撼動分毫,就繼續愚公而行吧。
老一輩感動我,我卻無法勉勵失望的青年,
就只有身體力行、與他們同行、繼續前行。
前方道路還很漫長,
我仍願意百折不撓,
不遺餘力地去追求。
屈原那時如是說麼?
三點幾到近八點,行進者絡繹不絕,
返家後才看到教授臨行前寫的一篇。
雨傘後迎來DQ、入獄、再DQ入獄,
眾人失望青年尤甚,我們一蹶不振。
昨日途上揹著學生製作的tote bag寫道:
If you are tired, take a rest. Don't quit.
碰巧馬嶽也以此句勉勵大家好重新上路。
希望,從來都是一步一腳印,無一蹴即就,
路上見持拐杖的瘸腿的坐輪椅的緩緩前行,
一位坐輪椅的告訴我,由零三年七一至今,
不少同行已過身,她也不知道還能走多遠,
一次兩次沒撼動分毫,就繼續愚公而行吧。
老一輩感動我,我卻無法勉勵失望的青年,
就只有身體力行、與他們同行、繼續前行。
前方道路還很漫長,
我仍願意百折不撓,
不遺餘力地去追求。
屈原那時如是說麼?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杭州隨筆
由唐朝到宋朝,誰願退位讓賢?
在西湖由白堤散策至蘇堤,由陰雨行到放晴,勞累下步進巴士返住處,便有了一篇眾生相小學雞作文:
一對母女對坐,隔岸坐著一對夫婦。司機待了好一段時間,人群終於蜂擁上來,有老有孺。夫婦及後面的女生先後讓座。那母親身旁靠窗吉位下放了一袋,板起臉孔死也不肯讓出來。而我因為大汗淋漓,不想衣服壓焗下要多洗一件,全程站立,得以觀人紀事。
從對答知道她們分別為台灣、香港及內地人,誠如朋友所言,讓座與否是很個人的事,與地區、甚至家庭未必有絕對關係。
西湖三月半:看人看月不看書
夫婦原來往美術學院觀展,見讓座的女生攜著畫卷,便問路起來,罕有地沒仗賴手機大神,女生說學府也如台灣的可隨意參觀(實情對否另當別論)。我原也想去毗連的南山書屋偽裝文青一番,於是過站後折返,丈夫認得我而相互點頭,他們因攝影展打烊而無奈。
對美術一竅不通的我,站在昏暗的書欄,驀地見到年前舊生提過的篆刻典籍,身處異域,閒在心上,健忘症似暫得紓緩。
至於昨提及操粵語的遊客母女,無奈因大包小包吃的手信而把三席都佔據了。
#千里送鵝毛但本野卻重如泰山
#西泠印社馳名我諗算拎左特產
在西湖由白堤散策至蘇堤,由陰雨行到放晴,勞累下步進巴士返住處,便有了一篇眾生相小學雞作文:
一對母女對坐,隔岸坐著一對夫婦。司機待了好一段時間,人群終於蜂擁上來,有老有孺。夫婦及後面的女生先後讓座。那母親身旁靠窗吉位下放了一袋,板起臉孔死也不肯讓出來。而我因為大汗淋漓,不想衣服壓焗下要多洗一件,全程站立,得以觀人紀事。
從對答知道她們分別為台灣、香港及內地人,誠如朋友所言,讓座與否是很個人的事,與地區、甚至家庭未必有絕對關係。
西湖三月半:看人看月不看書
夫婦原來往美術學院觀展,見讓座的女生攜著畫卷,便問路起來,罕有地沒仗賴手機大神,女生說學府也如台灣的可隨意參觀(實情對否另當別論)。我原也想去毗連的南山書屋偽裝文青一番,於是過站後折返,丈夫認得我而相互點頭,他們因攝影展打烊而無奈。
對美術一竅不通的我,站在昏暗的書欄,驀地見到年前舊生提過的篆刻典籍,身處異域,閒在心上,健忘症似暫得紓緩。
至於昨提及操粵語的遊客母女,無奈因大包小包吃的手信而把三席都佔據了。
#千里送鵝毛但本野卻重如泰山
#西泠印社馳名我諗算拎左特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