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維爾紐斯的活力

在旅程間走走逛逛,獨行的人不禁變得敏感起來。尤其當行走在歐洲國家。茂密茁壯的大樹為逝者與還在人間的訪客擋去猛烈太陽,留下一點宜人的溫暖。最深刻的,還是在各大大小小公園裡長椅上看見一塊又一塊小路牌,有時候上面鐫刻了一個偉人的名字,卻更多是陌生人的稱呼,路人不經意地坐進它的懷裡去憩息。紀念與緬懷,來得似重若輕。」勞麗麗。
紀念Herman Perelstein的橡樹
擱在廚櫃的舊報上一段文字,勾起了曾在異國的片斷。七月天從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徒步回到維爾紐斯舊城區。風雨稍緩,在國家博物館前公園坐下。大橡樹為還在人間的我擋去涼風細雨,椅旁石上刻鑄一圖案,時人於1979年已植樹表揚指揮家Herman Perelstein (1923-1998),讓我好奇「Google一下」這位 Azuoliukas 青少年合唱團創辦人的皮毛。想起今早趁陰雨未至,拾級而上三十字丘,看見的師尊與小伙子們的互動,留下我對這個城巿一種活力的印象。大概Perelstein當年也是以這種心態情志去教出一位又一位動人歌者與指揮師。(不過我這個中三後被踢出choir 的傢伙又何來資格瞎扯)

格迪米納斯塔
三十字架(Trys kryžiai)
格迪米納斯塔(Gedimino pilies bokštas)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兩百萬人手牽手爭取獨立的起點,正值維修向隅,只好改攀更高的三十字丘遠眺舊城,反讓我多看一點立陶人在地的生活。十字架底下,除了放著備用的燈油,一群小孩子,在石階旁草坡上來回作間歇跑 (interval) 訓練,年青的教練,似乎掌握孩童好勝貪玩的心理,個個樂於提腿使勁上斜而不謂苦,當然此間天氣廿度前後,感覺溫和舒適。小孩的愉悅活力有著讓人親近的引力。


沿相反路段下山,一圓形廣場,近看才知灰色的俱為簡陋木長椅。行走異國,總會有對黃種人好奇者,山頂座上客的呼喚,只好靦腆揮手回應。大概是這裡的自由空氣驅使我下行步進廣場,駐足觀看另一對訓練伙伴,這小孩正在來回攀跑對她來說頗高的梯級,像在做跨步練習,良久詢問指導的女子,孩子是否練習田徑,回話孩子是位乒乓球運動員,正在練習體能。原來練習已有一小時。以為是孩子母親的教練告知,乒球運動此間不算普及,慚愧華人如我,卻只懂「滴滴仔」,老師會是立國乒球名將麼?當然只是心中無限聯想,依希記得不滿十歲的孩子叫Monika(和該國創作歌手Monika Linkytė同名),想像以其意志,若訓練得法輔以過人天分,將來場上表現卓絕或未可知。

或者這裡少了我城的一種趕忙風氣,凡人會不自覺地受此處的閒適所感染,小可天生的急性子終在外遊時稍得放緩。下午重踏 Pilies Street 石板街心另一間當地連鎖書店咖啡屋,吃餅喝啡寫明片擦手機。隔著櫥窗窺視街上的遊客,間有賣藝者,或不知名堂的僧侶群喧鬧經過。哎呀,又重遇中午在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門外邂逅的紅色小伙子們,他們也算是遊客。這一行鄰國波蘭 ELK 少兒足球隊,據稍長的哥兒告知,來訪維爾紐斯是參加一個聯賽,昨天勝出了,明天將進行最後一戰,我恭賀他們,亦祝福明天再下一城。年紀較小的當然不諳英語(其實我也強不了多少),天真爛漫能減去彼此隔閡。曾短暫實習作兒童足球教練助手的我,因此而記起往日的點滴。我想任何地方的孩童並沒有太多的不同,放手讓其延展好奇好學,得著自會在往後伴隨著他們。


勞麗麗(2018年8月12日)圖文城巿:坐進你的懷裡。明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