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天色順逆,只要靠倚,自享平安

大概五年前,我重返教會,在那時,我充份感受到主的存在是信實的。

說來慚愧,讀中四時所謂決志信主,只不過是因為一刻感動,到畢業後出來謀事,已經淡出沒有再返教會,亦因著自己對聖經內容的一知半解,而選擇離開了。

輾轉十幾年間,相安無事,直至人生出現了重大困難,才重新想起昔日曾經接觸過的信仰。我覺得自己其中一個缺點是很容易放棄,無論是對人對事,對信仰亦然,或許正是這種性格缺憾就令到自己庸碌無為。人往往在幸福快樂的時候,忘了對身邊的人心存感謝,更加忘記對主的感恩,只有在困難有需要的時候,才很功利地找人找神幫忙。我當然沒有例外。曾經向朋友說過如果不是重新抓住這個信仰,我想自己都未必可以捱到目前。

「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主曾應許洗淨我們的過犯,我們是一個改過自新的人,但人的本性,就是軟弱,試問又有誰可以終其一生作個完美無瑕的人!每個人的過去可以說是目前或將來的延伸,我不會完全否定過去的一切,相信一切自有主的安排同深意。我只希望以後能夠朝著一個遠大目標去做,做到不辱沒主,在言語行為上,甚至內心都作個好見證。

自從重投主的懷抱裡之後,我多了一種放輕自己的心態,對物欲食欲減少了,亦更多地去嘗試從別人的處境,理解對方所面對的困難。在此我十分感謝父母,做人子女幾十年,到最近才覺察到原來他們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雖然他們不是太善於表達自己,慶幸能成為他們的兒子,造就了今天的我。抱歉我應該青出於藍,比他們更加不懂說話。不過我深知道人的良善始終是有局限,人所謂行公義之心亦都會有盲點,始終每個人在身處環境下無可避免一定會有自私之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藉著主的話語盡量做好,Do the best and let God do the rest.(餘下的就交給主)。

一段困難的日子,令我可以重新認識主。雖然我深知道人生裡仍然會有困難有哀傷,但當我想到天父那種寬恕我們所有罪人的襟懷,我就有勇氣嘗試去釋放、寬恕自己、寬恕別人。未來我當然期望自己不要再半途而廢,尤其在對主的信靠方面,我要對主對自己都懷有更大的信心。
最後,容我以一句作結,「上主不曾應許天色常藍」。我和任何人一樣仍然會有哀傷、失望,將來無可避免都會有疾病、痛苦。當我想到主會繼續與我同行,陪伴我一直走下去,心內就會有一種安定平靜。如果我們真能夠做到面對順境逆境,都存有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在塵世間擁有真正平安喜樂,希望我們都能一起擁有。感謝主。

23/12/2018
Metodisti Kirik(愛沙尼亞衞理公會教堂)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一位舊生的故事

今日想同大家分享一個人的故事,她並非什麼名人偉人,她是各位同學的師姐,幾年前當她還是讀中六時,我嘗試推薦她參加一個獎學金,最後雖然不成功,相信是因為我誤解那個獎學金的性質,而並非她的能力及品行不夠優秀卓越。我今日就將幾年前那篇推薦信讀給大家聽,希望對大家有些得著。

我提名的舊生,是因為覺得她具有一份獨特、難能可貴的生命特質,她在成長過程中亦不因困難而輕言放棄,正面影響身邊人,很值得欣賞及學習。

她最初給我留下印象,是中一時她在陸運會跑步比賽因搶點衝線而仆倒在地。當年的班主任和年紀輕輕的她告訴我,在運動方面她可以「去到好盡」。原來她早在小學時已充份顯示出跑步潛能,在全港性的比賽她不時取得冠亞軍,更在小四時打破60米短跑的香港分齡紀錄。

除了運動天賦,她在其他方面都有卓越表現,例如多次入圍校際朗誦比賽三甲、參與科學比賽、短片創作比賽獲獎等。由於虛心受教,不時在同學甚至老師面對困難時作出鼓勵
支持,故深受歡迎。

一個人的天份同能力固然可透過後天不斷提升及展現,但我最受她感染的卻是她那份不計較個人、甘願犧牲的精神。透過觀察她擔任圖書館領袖生的態度,我感受到她幫助人之後那份發自內心的喜悅。她也曾參與不少義務工作:如擔任校園電視台及天主教同學會主席,熱衷運動的她自必擔任社長,讓領導才能充分發揮。

由於自小參與田徑訓練,無可避免積累了不少傷患,雖仍不懈練習,但自初中後她已無法再像從前,在大型比賽上有更進一步的成就,她曾許下目標,希望能在中五前擠身為短跑的香港青年代表,可惜因膝傷而無法如願,為此她好一段時間陷入沮喪失望中,但懂事的她明白到成長在基層家庭,不應要家人加重負擔來根治自己的傷患,在傷心過後她再次重新振作起來。

雖一直帶著傷患,她並沒因而放棄田徑,繼續代表學校參加學界比賽,除顯示頑強鬥心,我隱隱然明白到她以自身的能力,默默為團體付出。本不擅長400米,卻替學校跑接力重要一棒;最後一年陸運會,她再度觸傷舊患,稍稍治理後,仍堅持完成社際、班際接力比賽,一般人眼中看似不值得,她卻無怨無尤。我深知當她看到所屬的班、社、學校獲獎,能為別人的快樂獻出一分力,自己就心滿意足。自少受不少師長啟蒙教導的她,未來決意走上教育這一途,將所學回饋小朋友,我相信她那份美德會一直延續下去,繼續感染更多人。
如果要我把這段加上一個總結的話,我會說她的故事係愛德的體現,我明白要做到愛鄰如己的基督精神是難過登天,但我希望大家多些欣賞周圍你所認識或者不太認識的人,每人都有不同的優點或長處,很值得我們去學習,改進自己。

12/10/2018

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維爾紐斯的活力

在旅程間走走逛逛,獨行的人不禁變得敏感起來。尤其當行走在歐洲國家。茂密茁壯的大樹為逝者與還在人間的訪客擋去猛烈太陽,留下一點宜人的溫暖。最深刻的,還是在各大大小小公園裡長椅上看見一塊又一塊小路牌,有時候上面鐫刻了一個偉人的名字,卻更多是陌生人的稱呼,路人不經意地坐進它的懷裡去憩息。紀念與緬懷,來得似重若輕。」勞麗麗。
紀念Herman Perelstein的橡樹
擱在廚櫃的舊報上一段文字,勾起了曾在異國的片斷。七月天從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徒步回到維爾紐斯舊城區。風雨稍緩,在國家博物館前公園坐下。大橡樹為還在人間的我擋去涼風細雨,椅旁石上刻鑄一圖案,時人於1979年已植樹表揚指揮家Herman Perelstein (1923-1998),讓我好奇「Google一下」這位 Azuoliukas 青少年合唱團創辦人的皮毛。想起今早趁陰雨未至,拾級而上三十字丘,看見的師尊與小伙子們的互動,留下我對這個城巿一種活力的印象。大概Perelstein當年也是以這種心態情志去教出一位又一位動人歌者與指揮師。(不過我這個中三後被踢出choir 的傢伙又何來資格瞎扯)

格迪米納斯塔
三十字架(Trys kryžiai)
格迪米納斯塔(Gedimino pilies bokštas)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兩百萬人手牽手爭取獨立的起點,正值維修向隅,只好改攀更高的三十字丘遠眺舊城,反讓我多看一點立陶人在地的生活。十字架底下,除了放著備用的燈油,一群小孩子,在石階旁草坡上來回作間歇跑 (interval) 訓練,年青的教練,似乎掌握孩童好勝貪玩的心理,個個樂於提腿使勁上斜而不謂苦,當然此間天氣廿度前後,感覺溫和舒適。小孩的愉悅活力有著讓人親近的引力。


沿相反路段下山,一圓形廣場,近看才知灰色的俱為簡陋木長椅。行走異國,總會有對黃種人好奇者,山頂座上客的呼喚,只好靦腆揮手回應。大概是這裡的自由空氣驅使我下行步進廣場,駐足觀看另一對訓練伙伴,這小孩正在來回攀跑對她來說頗高的梯級,像在做跨步練習,良久詢問指導的女子,孩子是否練習田徑,回話孩子是位乒乓球運動員,正在練習體能。原來練習已有一小時。以為是孩子母親的教練告知,乒球運動此間不算普及,慚愧華人如我,卻只懂「滴滴仔」,老師會是立國乒球名將麼?當然只是心中無限聯想,依希記得不滿十歲的孩子叫Monika(和該國創作歌手Monika Linkytė同名),想像以其意志,若訓練得法輔以過人天分,將來場上表現卓絕或未可知。

或者這裡少了我城的一種趕忙風氣,凡人會不自覺地受此處的閒適所感染,小可天生的急性子終在外遊時稍得放緩。下午重踏 Pilies Street 石板街心另一間當地連鎖書店咖啡屋,吃餅喝啡寫明片擦手機。隔著櫥窗窺視街上的遊客,間有賣藝者,或不知名堂的僧侶群喧鬧經過。哎呀,又重遇中午在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門外邂逅的紅色小伙子們,他們也算是遊客。這一行鄰國波蘭 ELK 少兒足球隊,據稍長的哥兒告知,來訪維爾紐斯是參加一個聯賽,昨天勝出了,明天將進行最後一戰,我恭賀他們,亦祝福明天再下一城。年紀較小的當然不諳英語(其實我也強不了多少),天真爛漫能減去彼此隔閡。曾短暫實習作兒童足球教練助手的我,因此而記起往日的點滴。我想任何地方的孩童並沒有太多的不同,放手讓其延展好奇好學,得著自會在往後伴隨著他們。


勞麗麗(2018年8月12日)圖文城巿:坐進你的懷裡。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