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徐老師二三事


因有老師和我調動,我上台作短講的日子便改在9月28日,有些事總是冥冥中有定數。

我以往上台通常都是談及一些人物的故事,今次也不例外。今天想說的是我們學校的一位老師,不過相信絕大部分同學都不認識他,因為在大家入讀時,他已經不再教書了。其實我與這位老師真正共事也只不過約一年時間,但就有一些東西不知不覺影響了我。他是徐洪強老師,在場很多老師都較諸我認識他更久。記得那年我們一齊任教電腦科,到了下學期要教某一個課題,當時時間很緊迫,但是他就打電話詢問我要否完成那課的作業,我就耍手擰頭,當時心裡面想著,不用那麼著緊吧!本身已經有份筆記和堂課練習,不過後來細想,覺得他都是想盡量讓學生學多一點,才會有此建議。

來某次和徐老師茶聚,聽他分享年輕時的教學點滴,引證了他做人確是處事認真。原來很多年前徐老師已帶隊出外參加科學比賽,有次更晉身決賽,徐老師告訴我,當時評判問同學那個參賽模型,在實際應用上的限制問題,那些入世未深的學生,就好似徐老師率直的性格一般,如實承認有不足,結果在成品水準明明高於其他學校的情況下,失落了冠軍。言談間我感到徐老師很耿耿於懷,不過我相信如果命運能選擇,就算重來一次,徐老師仍然寧願花多點時間做好模型,都未必願意花太多時間訓練學生如何表達,甚至以巧言令色來取得成功。對他來說,忠於事實,忠於自己,才算無愧於心。

上一個月尾,我和其他老師以及校長出席了徐老師的告別儀式,不久之後徐太給了我的電話號碼一位我不認識的人,他原來是徐老師的外甥,亦是我弟弟的同學,和我讀同一所中學,覺得我很面善,所以找我(可知我的身高及樣子幾十年如一日)。這個機緣巧合,讓我對徐老師認識多一點。徐老師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在學校見到學生做得不好的地方,往往會直斥其非,加上他不太著重說話技巧及修飾,所以不算是一位受歡迎的老師。從外甥口中知道他在家中亦是如此,所謂逆耳忠言,所說的話當下會令人覺得厭煩不好受,但其實我們都知道他都是為家人、學生好。我認識不止一位舊生,知道徐老師因病不再教書,都很後悔當年沒好好聽他的說話,追悔莫及。

雖然我也一把年紀,但徐老師總算是我的前輩。在告別儀式上沒有人縷述徐老師的一生,徐老師本人就以文字表達自己對世界、對周遭的人、以及對神既感恩,我很欣賞他那種不怨天尤人,一直默默耕耘的精神。很認同關老師所說,沒有一個人完美無暇,我寄望各位多些欣賞身邊周圍的人,任何人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去年我曾經想向畢業班同學分享兩句說話,片段雖然拍攝了卻沒有播出來,就在這裡多說一遍:希望各位要多些關心身邊的人,主動維繫友誼同關係;另外我會鼓勵大家做一個真誠、坦誠的人,做了幾十年人,也知道世途險惡,自己亦碰了不少釘子,但是我始終相信少說話多做事,默默做自己能力範圍可做的事,雖然不一定對自己好,但對其他人、對社會終究是會有益處的。

2016年9月28日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棧橋


隨興西貢走走,下行至大網仔一隅泥灘,找個少直照的石地倚欄而坐,遙望山水,或仰首晴空,稍事憩睡。一男子遙坐不遠處的廢棄碼頭,拴上單車,撥弄手機,這僻靜處該不會出現「精靈」吧。惱人的總是科技器材:便利留倩景卻又傳來擾人清靜的短訊,偏又憑著它尋得這片刻樂土的定位,既愛且恨。原來這裡是黃麖地,此種本土動物昔日的聚腳處,附近只餘下黃牛群,偶爾一家老少在車道上緩緩「散策」。

某移居海外的專欄作家,原來曾在此處寄住片時,他憶述當年「在伸展入海的小棧橋上看日出日落,細數漁舟帆影、天風海濤,而今棧橋依舊,卻被歲月侵蝕得斑駁嶙峋,卵石暴突」。前人的足跡,未必和我們直接有關,只是往往他們走過的步道,恰可讓我們借鑑。有時候,類似的事情會重覆發生。這次碰巧踏足的棧橋,是昔年這位在黃雀行動被營救的潛藏之地,無奈今時「脫北」的書店東主林榮基仍舊要四出隱匿。

六四未必如作家孔捷生所言,成為每人尤其年青一輩的夢魘,但內地及我城權貴與財閥的苟合,對我們日常生活、人生價值的影響,則幾無可倖免,難道我們只能任蒼苔風雨浪濤,侵蝕這孤絕的棧橋?探頭張看,橋下大群龍蝨及螃蟹鮮活跳躍,雖然微小,生命力卻異常頑強。

27/7/2016

孔捷生:重訪西貢黃麖地(蘋果日報20/8/2009)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恰似緣木求魚

早45分鐘回去預備,竟遇著某中一參加者,婉拒開動大堂的風扇,靜靜守候;卻有一中三學生遲遲未見,兩者足有一小時的差距。學校教育大概就是有各樣盲點,妄求準則劃一,以近乎工廠模式判別「產品」達標與否,恰似緣木求魚。今日跚跚來遲者,最後以自己方式抵埗。殊途同歸,沒有必然的方法、必行的窄道,有的是適切獨特個體,或康莊或崎嶇的路途,唯得作好心理預備。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有一種幸福叫追夢:鄺俊宇分享

當初學生推荐鄺俊宇(Roy)主持作家講座,其實我是拒絕的,及後聽過他的分享,很受觸動,便即場冒昧邀約。

Roy確非一般作家,不收分文、不站講台,反走入人群直接提問學生,逼他們思索自己的「夢想」。有學生想做工程師、老師、歌手、運動員、司機,Roy都予以肯定,想起名字近似的呂宇俊說過成功方程式是「讓全世界知道」,禮堂上600對耳朵作證,為7位追夢者添上助力。Roy欣賞他們在眾目睽睽下說出心中所想的那份勇氣。
 
自少立志當作家的Roy,嘗過徵文比賽冠軍,本以為會改編成廣播劇,卻失望而回,後來他成了區議員,亦同時修讀社工課程,若他選擇放棄,便不會有今天的四本著作,正因為他有很強的信念,堅持繼續寫作,才讓他等到一個機會。而社會的不公平必然存在,競選區議員時,Roy同樣面對困局,一帆風順,往往使人缺乏動力,最終他也克服了,化不可能為奇蹟。

學生普遍投入講座,當被問到「若盡力伸手仍無法觸及夢想,會否遺憾?」,Roy反問學生不嘗試再辛苦一點、快跑一點,又怎知無法追及呢?他認為年青人有的是無窮活力,若為了生活而放棄夢想,才是憾事。

Roy不止一次著學生自問「十年後的今日,會在做什麼?」他借用一個徒步上80層歸家的故事,小伙子嫌辛苦中途放下背包,結果因沒有鑰匙而在終點門前抱憾。Roy不想學生到老時為曾經捨棄有過的夢想而後悔,當下就要為自己夢想坐言起行,作好準備,正如他常說的一個改編西諺:希望大家能做清水中的普洱茶葉,默默耕耘,改變社會、改變世界。


20/3/2015

殘者不弱,弱者越強:刀片跑手馮錦雄分享

馮錦雄是一位堅毅的長者,他雖在盛年面對截肢的厄運,卻沒鬱鬱寡歡,反而更積極面對人生,參加各項運動挑戰。在到校分享前,他與妻子剛完成智地沙漠超級馬拉松,並勇奪隊際冠軍,他娓娓道出比賽過程的艱辛及無法預料的困難,仿如置身現場的我們意會到,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呢?侃侃而談的馮生,正好給予我們一個答案:笑對逆境,總會有兩過天晴的一天,正如他的自傳《我要跑起來》所說:「心有多寬,路有多濶」。而一直在馮錦雄身邊的馮太,亦讓我們明白到友伴的支持,在無論面對人生順逆,都同樣重要。

馮錦雄與兩位戰友:馮太及「刀片」義肢
 

馮錦雄展示沙漠超級馬拉松冠軍銀碟
30/10/2015

努力過程當中,你會不知不覺影響到周遭的人(悼鄭凱尹Constance)

大約幾個星期前,蕭牧師提起這位女孩,她令我想到另一位學校畢業的同學,因為我覺得她們同樣有一些很值得我欣賞和學習的地方,以下是有關女孩片段。


我並不認識Constance,只曾在一個公開活動上見過她表演,她那麼年輕就患上重病,任誰都會很不開心,但她就是為了不想令家人更加擔心,很快就收拾心情,堅強去面對這個難關。她這種態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在這裡我不是想叫人在發生不愉快事情的時候,勉強去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只是想大家不妨想想身邊的人,他們都同樣會不開心,與其任由自己的情緒繼續低落下去,亦無濟於事,不如將之化為動力,做自己能夠做、可以做的事。

就好似Constance,她建立一個facebook專頁,將抗癌經歷放上去,鼓勵大家勇敢面對困難,她又寫了一本書叫《有一種禮物叫痛苦》,將自己不幸化成其他人的祝福。她有一句座右銘「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就是憑著這種樂觀的態度,使她面對反覆的病情,仍不氣餒。
我認識的那位舊生同樣面對疾病的困擾。人真是無可避免,多少總會遇到困難,有些難到甚至無法克服,青少年的困難可能來自學業成績、與朋友家人相處、感情拍拖問題、甚或最直接的經濟生活困難,而成年人又會面對其他問題。當我見到Constance及那位舊生,她們比我年輕很多,卻面對比我更為嚴峻的難關,我反照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就會有一種較為不同的想法。當然我認為每個人的經歷,只有自己本人才能真切感受得到,不適宜以及不應該拿「那個人比那個較辛苦」來作比較,我反而希望大家想想:既然人人同樣都要面對困難,有些人會選擇自怨自艾,採取放棄或半放棄態度,無錯過得『hea』一點、生活是可以較輕鬆,但我覺得在逆境中不放棄這一種精神,是我們作為人,其中一種可貴的地方,而且往往在努力的過程當中,你會不知不覺影響到身邊的人,就好似我所說的那位舊生影響著我,這些是無分年齡與人生經驗。當你感受到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所講過的話,對其他人有正面影響,自己都會開心和覺得是值得的。

人能否有動力繼續走下去,往往就靠著身邊的人互勵互勉、互相扶持。

9/10/2015

後記:雖然Constance已經離開了我們,但她那份精神將長存在我心中,作為我生活處世的座佑。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自修室手記

1月嘗往荃灣、北葵公共圖書館改卷,順道觀摩運作。自修室通常獨立在外,假日還不至滿座,唯桌位稍狹,僅及四張A4紙。現學校新圖書館旁兩個課室,亦闢作自修用途,給同學及職員更大彈性:如進行討論及約老師小組指導,學生可選擇課室或館內自主學習室。相信留在主場,利便同學補課前後自習、隨時向老師求教、借用參考練習等。

以往在舊校或這裡,將臨考期,也不是很多學生回校自修。今年有中六同學說:「臨畢業圖書館先嚟裝修,幾大都用番夠本」。這四星期以來的用量大概及得上歷年的總和吧。

補選前後多了考生主動填交選民登記,誠是美事;那邊廂又有舊生在大學派發表格;不少同學告知取身分證時,職員亦會鼓勵成為首投族。據說議會少了四十萬青年聲音,縱然未來難料,我信盡力而為,總比不做為好。

昔年考DSE中文前的周日,總見一老師返校補課,今天竟來了三位。雖云最後關頭實效存疑,那種與學生『同在』,總可給予定心作用,沒有考場歷練的初犢猶甚。冀望年青人能從自身得失中真正成長。


今早考畢主科,又見你們返來自習,頗有疲態,卻不以勞為苦。猶如既往,捲簾盡拉而不亮一燈,是日天陰,資源若用得其所,絕不為過。

考期將盡,自習者稀。曾堆疊如山的單面紙,幾被用作算草答卷。憶起家兄,當年已默默感染身邊人。願你我多走一步,持續做對己對人有裨益的事。

四年前,因見一學生捨本逐末而興「挾筴讀書,俱亡其羊」之歎。假期午後在校園所見所聞,往昔想法或已不同了。一邊廂,學生戮力鍛煉體能,為更高遠目標整裝;另邊廂,考生最後備戰,務求以佳態迎接口試。此間見證了師尊引導所起的作用。大門外,又見一群音樂愛好者競賽而歸,喜見她們未知能否晉級仍抱持樂觀。「路不只一條,終點不只一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可能」,祝願他們如「人生不是馬拉松」廣告般,努力踐行屬於自己的路。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不冷冬天,願運動熱情慘透每一人。

陽光和煦,場內簇擁著泛黃的鐵刀木。依稀記起,廿一年前,同樣是星期天、同樣是青衣公園,老師著我帶領手球隊作賽。今時往日,從來都是一名觀眾,門外漢的我,當年只是買水和指甲鉗的跑腿(母校球隊水平可想而知)。往昔對賽的,今天已成支持的一方,幾年前開始有空便來觀賞,深知默默支持你們的仍大有人在。
29/11/2015

校門鐘擺1920,年青黃sir一襲鮮黃,正出發緩跑歸家,這畫面似曾相識,翌日方知,他希望每天都能穿越葵涌山頭,信步九龍住處。不為比賽,只求健康,又有多少個意會到長困辦公室之弊,而立心行動?

天公造美,運動會初賽如常進行。4年前邀得你們參加4x400接力(甲丙組皆奪冠,簡直是神奇女孩)。種種原因,只餘一位仍投入練習,兒:感激你勉力為Damian搏盡抽筋,如此不計付出放輕自己,畢業後實是社會之福。祝福你們。
10/12/2015

致:上線一刻,你請纓跑最後一棒。長久以來,假日回校總見你獨個兒練習溫習。一個團隊,各有位份及價值,希望你帶著這種榮譽喜悅,在未來人生場上跨步。
雯:老師接力取消,原來註定交棒給你,不覺你已長大成才,靦腆笑容,和從前竟沒兩樣。這天沒法赴台參賽,相信一切自有巧妙安排。(感謝手帶上你的親書)
18/1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