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黑箱日誌》,感謝一位願意分享生活經歷及工作計劃,以及介紹電影、書籍的朋友,很多都正合我的口味。我在看這套的過程中已感覺情節就是真實版的《毒舌大狀》,年前在此港產片熱捧期間,聽朋友說會寫一些感受,不過可能錯過了,就讓我借題發揮吧。黃子華活像從前周星馳電影的形象,如《濟公》、《九品芝麻官》、《少林足球》等,由潦倒失敗,到奮發戰勝邪惡的對手,結局完滿,不是不好,像是複製舊有別人成功的起承轉合模式,正如觀眾所說,它為當前幾年的鬱悶有稍稍抒發的出口。而可否和現實社會整體面對的氛圍有個相近的對口,我是否定的。從前有位叫翁靜晶的女星,後來轉職律師,聽她說對《毒舌》的情節感受很深,雖然感覺她總是愛引人注意,借流行的話題接受訪問,擦存在感。但她所說的那件曾處理的真實案例,情境就更和伊藤詩織所面對的有不少相近之處。
放懷‧心飛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黑箱日誌》與《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大家都在尋找消失的過去:北角文學散步後感
鮮少踏足北角,熱鬧在英皇道上,穿過新都城商場步入內街,卻是另一片天。沿著稍為上坡的路,星期天的街角日常,有正等待收集垃圾的車輛。寧靜的錦屏街轉角,簇新具風格的咖啡館,三兩少艾在門前餐牌駐足,店內可有轉移自堡壘街的常客?名園大廈高懸騎樓下的車房繼續運作,司機將的士停泊,正準備吃午飯吧。
我在尋找什麼?又在等待什麼?
中學時期的寫作人周怡玲,會到那家並非賣漢堡的麥記小食店,點一客燒賣,在富層次的醬汁之間回味青葱歲月。我不曾蹓躂這個昔日稱為「小上海」的社區,遺落的印象卻同在堡壘街的麥記第二分店,店主像歉疚地說:食客可以不用再危坐桁在傾斜馬路的摺枱旁吃喝了。新店牌匾已掛起,內外滿是深棕木色的舊裝潢,我的心思不免飄往它的前身。
那三年,那廿多次沙龍,曾經沿著店內枱面牆角每一條木紋肌理,滲出的咖啡與人文之芳香,俱隨著店外婆娑掩映的木漏、飄揚的秋風,似散逸無聲了。
有位小學生讀過可洛的一篇港島東文學散步故事後,尋問書中情景的真實,小老師回應:「城市景觀變化無窮,觸動作家的一幕也許不會重演,但有機會自己去發掘路線會收穫同一份感動。」
作家文字的可貴,是敏感的觀察、細膩的描寫、與摰誠的抒發。能否帶來一點共鳴?到底是掠過的「打卡」儀式感,還是嵌在心坎,收穫同等份量的感動,取決於讀者有否切實投入在該區生活過,或經驗過。這種作家讀者社區三者的互動,會是專屬於每人,無可複製。
麥記小食第二店前身為Brew Note Coffee Roaster,它最獨特之處,是2017年至2019年間曾經由中大哲學系周保松老師牽頭,在這彈丸之地持續舉行了廿四場文化沙龍,主題橫跨哲學政治、性別、傳媒、文學藝術、音樂戲劇等,嘉賓也不只作家學者、歌手、記者、議員,任何人皆可到場參與,在北角恬靜的一隅,曾添上自由討論的幾許熱鬧,讓各種屬於社群的公共議題,共同去思考探討。
一位早年已移居海外的朋友,自然無法親身參與沙龍,某年她短暫回港,我們相約在Brew Note一聚,算是事後的朝聖。坦白說,我和她也只是從網上「參與」了某幾次沙龍,我亦從沒有在北角區生活過,甚至連這個在北角店內舉行的文化沙龍,也沒一次身在現場,然而我竟然想念起它來──這個隨著店舖結業而失去的一道文化風景。
Brew Note店主Vincent訴說:後疫情的社會環境巨變下,支持他們的人多有遠走他鄉,加上咖啡店競爭越趨激烈,經營困難,只好無奈退場。
作家的文字之外,原來一群人用心去討論人性與社會、以至為我城的走向,認真地思索,那段留下來的集體憶念,是會擁有同等重量。
「在香港最噪動的時代,我們在城巿中心這間小小咖啡館,留下數不清的思想交流。那種自由,那種坦誠,那種認真,現在回想,仍然教人懷念𣎴已。」周保松回望時說。
獨特的淺度烘焙咖啡香散逸了、暢所欲言的自由交流的氛圍散逸了,這一襲人文風景嘎然而止。然後在島嶼西面的山腰,一座小書店,舉行了一場又一場的文化閱讀、藝術生活的交流聚會,所招聚的人當中必定有曾在Brew Note流連,起碼帶領活動的嘉賓有相同的。可惜同樣因外部環境的逼迫而終歸結束,我仿佛感受到這種令人窒礙的烏雲,在社區漸次蔓延、遍及整個城巿,人也變得沉鬱起來。
重返真實的當下,麥記的滬式小吃生煎包與鍋貼是味美的,世情一直變動,老店堅持製作美好的食物,一行廿人的文學散步活動,盡佔了麥記舊舖的桌椅,店主客氣有禮,買賣之間的溫情對話,給人暖心的感覺。
無論社會如何轉變,人事幾多去留,生活始終要過,一切繼續在這裡發生。那些曾出現過的:上海人在北角在香港,或生根或遷移;文化沙龍在北角出現、結束;海派減退後上海小吃店在北角開張、擴充。每個個體,或透過文字、或實在地生活,都在演繹自己心中的家,而個體之間亦可透過具象或無形的,有所連繫。文字、氣味、聲音與視角交錯融匯,只要不停止思考、想像與交流,自然會縱橫地形塑出與過去有連結的未來。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五日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仍值得細讀的《政治教育在香港:理論與實踐》梁恩榮、劉傑輝合著。香港基督徒學會(1993年7月初版)
最近重讀《政治教育在香港:理論與實踐》,此書第一版雖成書於30年前(1993年),依今仍甚有啟發,其中引入在本地不算普及的批判性思考,並視之為政治教育的核心。其實不獨是政治教育(或前稱公民教育,今已變成國民教育),任何學科或教育範疇如帶進書中的理念,必然可豐富學生的思維及打破故有框架,以至誘發更多想像及創造。雖然實踐上存在著種種困難與局限(書中略有提及)。網路上有舊版的全文閱讀,我想不論是老師及其他有沒有孩子或會否接觸青少年的,都值得一讀。當然明白目前國民教育或國家安教育或許只容許一種論述, 研習既定的資料及結論,我相信有心的人,仍可以從中獲得一點啟發,構思各種方法,培育個體成為開明、具謹慎思考意識、醒察不易受偏見誤導、務實為己同時關顧社會各人的公民。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PEsCN4KThwIweUzkUcAKtEMq2p_wkGpA/view?usp=sharing
作者之一梁恩榮是一直關注及用心於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另外兩本他有份著作《公民教育,香港再造!迎向新世代公民社會》、《轉化公民:面向一國兩制下的公民教育》,同樣值得參考。有興趣不妨去國書館借閱或書局找找,或直接借閱上圖書冊的1999年的增訂版。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真相維護的代價:看《新聞守護者》(Mr.Jones)後的胡思亂說
![]() |
路有凍死骨。記者應先救人,還是報道真相?Jones的情況是自己也身陷險境。 |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The Holdovers(滯留生)
![]() |
真性情是否總不見容於學校教育的場域。 |
昨天看了齣電影The Holdovers(滯留生), 述說一位食古不化老師的故事,事後才看看明報《家明雜感》,正如他所言:要做到一個有原則個性、不群不黨、不理流言蜚語、有愛心同理心,不隨俗賣帳、不輕易妥協,所謂迎風而立的平凡人,談何容易,在現實上往往被認定為怪咖。與其說是屬於對逝去的眷戀,不如說是創作人主觀的美好投射,或作為觀眾一個心裡明知無法踐行的憧憬。
令我深為觸動的是,老師最後無奈選擇放棄了自就學以來,數十年安心立命之校園,為的就僅是維護一名學生。世上總有某些人,為了堅持人皆嗤之以鼻的一些所謂信念價值,而將平穩的前景搗毀。故事自然沒有直白他往後的生活,我想他會為能夠忠於自己磊落個性而心安無悔。
片中最後隱約看到另一位由Michael Provost飾演的學生(覺得成套片佢最型仔),在聖誕假回來時失去了自詡的一把長髮,大概是父母讓他可與一眾好友以直航飛機往返,享受假期的代價。每人心中都有一個opportunity cost, 可以是利益權位或非物質的人和物事。當遇到某個誘人的機會,甚或你珍視的人倫關係生活要維持一定經濟條件,要作出取捨時,很多人都會放棄那些形而上的追求。戲裡所要映襯的,是老師Paul Hunham義無反顧的割捨。孑然半生的他,大概沒有要負累的人,不需要過於算計,所要放棄的看似並不多。
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即使將要失去,仍願散播希望(守護石梨坑村的故事)
![]() |
石梨坑村許願節,通明燈籠照耀,有人就有光 |
![]() |
石梨坑村在內的綠化帶作為人與其 他動物的緩衝,亦是當區居民休憩 的後花園。 |
![]() |
但願人長久,是村民也是不少到訪者的心聲 |
![]() |
村民多次組導賞團讓公眾認識家園,與社區連結,播下希望種子 |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我還可以真嗎?還是只能逃吧。
昨晚無端想起容易上口的一首歌,原來叫《我還可以真嗎?》其時讀緊初中,係個個禮拜睇《笑聲救地球》搞笑電視節目而熟稔這首片尾曲的。當時給創作及主演的胡大為、廖偉雄等人幽默及無厘頭所吸引,然後上堂或課餘也會嘗試模仿、二次創作一些搗蛋或自以為搞笑的行為,調劑平靜的校園生活。
![]() |
若現在播放,事前會說經過專業訓練(無論打或被打的黃一山) |
歌詞道出六四後九七前不少人的心聲。當時年少無知的我自然不太明瞭,只當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去聽去唱(事實MV用了大量八十年代末出世的小朋友做臨記也有其深意)。但又或許當時不知不覺被那種過渡期氛圍所感染,直到現在才浮返上面,「發病」起上黎。好不容易捱到2021年,身處外在環境崩頹悲觀的情勢,與當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吧。這首MV很容易搵,但嘗試打歌名找歌詞,無論以原名或「Charlie Charlie Chit……」,在Google頭幾版都只有簡體字的結果。不知將來那一天,連這種委婉地表達對世情的無奈,及(升高左一個key既最後一段)積極面對未來之道,也會容不下來。
原曲:鳳陽花鼓
詞:胡人
Charlie Charlie Chit Bom Bom
每人有大口一個,最怕因口多隨便亂嗡野
我決定每晚食話梅和食蔗,唱卡拉OK唔想多講嘢
收起個口可免犯差錯
Charlie Charlie Chit Bom Bom
每人有大耳仔一對,最怕假消息當咗真的聽
我決定朝朝聽如來佛經,晚晚聽CD從此不打聽
塞起對耳仔可免犯差錯
Charlie Charlie Chit Bom Bom
每人有大眼睛一對,最怕睇得多重加谷鬼氣
我決定天天睇小說和大戲,晚晚打TV GAME,煩惱不須記
掩起對眼睛可免犯差錯
Charlie Charlie Chit Bom Bom
每人有大腦袋一個,最怕諗得多,強迫思想錯
我決定休息即飛去多倫多,咪理啲NEWS重複咁廣播
扑散個腦袋可免犯差錯
Charlie Charlie Chit Bom Bom
廢人係我,仲有幾億個,遠處的清風,如今吹醒我
這氣候今天如洪流掠過,叫我應開放,重新找真我
追蹤理想點算犯差錯,講真相冇犯錯,聽真相冇犯錯,睇咯!諗咯!
Charlie Charlie Chit Bom Bom
詞人在最後一節,說到「廢人幾億」。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人口已有十億鬆啲。大概是說我們好大部分華人,自六四嘎鳴後,都不能再活在相對自由開放的社會,只好埋首吃喝玩樂,跡近廢人(老實說我近日都有這種心態,很想打返機莫問世事)。香港人,也伴隨著回歸而殊途同歸。我們不少人,或許也曾有過一絲憧憬泡影,事實上更應如一些切膚體會過內地共黨治下活存的人,早就不該有任何天真期許。歌詞隨後寄語洪流雖強橫,所向披靡,但總會「掠過」,勉勵我們在困難時候仍「應開放,重新找真我」,並推翻之前四節所說的「非安全勿視、勿聽、勿言、勿思」。作詞者胡人,應是節目一員胡大為,他業已移民加拿大,我城的這幾代人,是否只有離開一途,才能夠繼續保有自由的靈魂!
看完MV,為電視城古裝街數以百計小朋友的cast而驚訝,因為當時無線拍的古裝戰爭片,茄喱啡士兵都不是太多(例如《太平天國》,鏡頭下常現空蕩位而穿崩),這群「八十後」小義工應該只需一杯雪糕或糖果已心滿意足(不用霞姨飯盒)。勾起第一年踏足社會出黎做代課時,都試過帶班Form One去電視城(唔記得係填電視周刊報名定係試後活動,依家TVB!不了),計落她們同拍野班小朋友都是出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那年的學生,沒有一個再有聯絡,不知現在她們過得怎麼樣?
前陣子亦重聽某CD的一曲,所述與以上境況何其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曲風為直抒胸臆的怒喊,還是委婉隱約的嬉謔。
當失去了問號 自覺找到安穩
連喊也小心點 笑也謹慎
用了半生光陰學會不懂作聲 鳴呼哀哉
逃過人間 逃不過聚散
忘了回家 是否可折返
《逃》
曲、詞:黃貫中
編曲:黃貫中、恭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