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屈原那時如是說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點幾到近八點,行進者絡繹不絕,
返家後才看到教授臨行前寫的一篇。

雨傘後迎來DQ、入獄、再DQ入獄,
眾人失望青年尤甚,我們一蹶不振。

昨日途上揹著學生製作的tote bag寫道:
If you are tired, take a rest. Don't quit.
碰巧馬嶽也以此句勉勵大家好重新上路。

希望,從來都是一步一腳印,無一蹴即就,
路上見持拐杖的瘸腿的坐輪椅的緩緩前行,
一位坐輪椅的告訴我,由零三年七一至今,
不少同行已過身,她也不知道還能走多遠,
一次兩次沒撼動分毫,就繼續愚公而行吧。

老一輩感動我,我卻無法勉勵失望的青年,
就只有身體力行、與他們同行、繼續前行。

前方道路還很漫長,
我仍願意百折不撓,
不遺餘力地去追求。
屈原那時如是說麼?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杭州隨筆

由唐朝到宋朝,誰願退位讓賢?
在西湖由白堤散策至蘇堤,由陰雨行到放晴,勞累下步進巴士返住處,便有了一篇眾生相小學雞作文:

一對母女對坐,隔岸坐著一對夫婦。司機待了好一段時間,人群終於蜂擁上來,有老有孺。夫婦及後面的女生先後讓座。那母親身旁靠窗吉位下放了一袋,板起臉孔死也不肯讓出來。而我因為大汗淋漓,不想衣服壓焗下要多洗一件,全程站立,得以觀人紀事。

從對答知道她們分別為台灣、香港及內地人,誠如朋友所言,讓座與否是很個人的事,與地區、甚至家庭未必有絕對關係。

西湖三月半:看人看月不看書
夫婦原來往美術學院觀展,見讓座的女生攜著畫卷,便問路起來,罕有地沒仗賴手機大神,女生說學府也如台灣的可隨意參觀(實情對否另當別論)。我原也想去毗連的南山書屋偽裝文青一番,於是過站後折返,丈夫認得我而相互點頭,他們因攝影展打烊而無奈。

對美術一竅不通的我,站在昏暗的書欄,驀地見到年前舊生提過的篆刻典籍,身處異域,閒在心上,健忘症似暫得紓緩。

至於昨提及操粵語的遊客母女,無奈因大包小包吃的手信而把三席都佔據了。

#千里送鵝毛但本野卻重如泰山
#西泠印社馳名我諗算拎左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