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活得招積,死不足惜:記陳偉霖週會分享

第一次知道有陳偉霖這人,是「獨立媒體」報道他的喪禮,覺得他樣子像極RubberBand的「泥鯭」,給人的印象是個不學無術,標奇立異的80後。及後他的著作《我的遺書》當選「中學生好書龍虎榜」10本好書,在老師的提議下,嘗試接觸這位「奇」人,對他認識多了,開始有所改觀。他一出生原是個不幸,竟造就出這位平易近人、樂於助人,對周遭事情的看法有破有立,而非純粹憤世嫉俗的青年。 


天生患有皮膚癌,「今日唔知聽日事」,並沒有阻礙他奮力追夢,週會講座主題「活得招積,死不足惜」,正正道出他的人生觀:只要活出自我價值,又豈在乎朝朝暮暮。原來陳偉霖一直躬行實踐,為他人成就夢想,可以說是以生命燃亮別人。他幽默地告訴同學,夢想,是需要先行認識的,他曾幫助一位臨終者一圓維港升空夢,長者在坐上直昇機一刻方知自己畏高,人原是要體驗過實踐過,才知道那是否屬於自己的夢想,正如他的座右銘I like what I do,讓我們省悟到不應「想做就去做」。
  

有幸參與週會的同學都深深被他的分享吸引著,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他的人生經歷,對自己滿有得著。同學在講座末段意猶未盡,紛紛踴躍提問,其中有向陳偉霖求教,當所追求的價值與成人出現衝突矛盾時,應如何自處。他的回應是以麵包譬作生活,認為以夢想先行,總會有包可吃,只要不介意吃些什麼,就應該去堅持。這個啟示不獨是同學,連在場不少老師都深表認同。 


他亦寄語同學,勿把公開考試成績定賢愚,這種主流價值觀看得太重。陳偉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應該是由自己去「呈現」給人家看。他最後勉勵同學,假若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話,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這番說話出自一出世便被批活不過三歲,卻仍堅持追夢的陳偉霖口中,就更添說服力了。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記於2014年元旦

早上:歌連臣角
兩株百合,一個半開,一個含苞,代表太太和我對你的敬意,亦代表你對香港、中國民主進步的期許。華叔,你離開我們已有三年了,我們會繼續努力,終有一天,自由之花必能綻放。

下午:維園至遮打道
六時過後,頗有涼意,卻不減在遮打道集會爭取真普選人士的熱情。

隨後,有菲傭走過來相問我們集結所為何事,我告之是為爭取真普選特首,她們說也看到權貴掌管了香港,反不如菲國貧民亦可有一票。我本已對菲阿奎諾總統沒有好感,深知普選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沒有真正的選擇,香港現存的問題只會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