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宋以朗出版張愛玲遺作不道德


原本打算帶架上那本《神曲》去旅行,算是和旅程有關吧。不知是當年在羅富國般含道分校取走的註銷圖書,還是在後樓梯尋寶得來,這讓我想起初中時讀了一本關於歷史趣味性的小書,依稀記得有關但丁的《神曲》和文藝復興關係那一段,令我茅塞頓開,往後將此書推荐給同學,便再也無法回味了。臨行前手拿《神曲》的譯本,翻了數頁,有嚼蠟感覺,不知是否如原書擁有者在封底的劄記所言:用不是屬神的人繙譯,總覺欠缺什麼似的。整裝前改帶一本張愛玲短篇集,讓自己旅途不致太「沉重」了吧!
  
之前沒有多看張的作品,只旁聽過台灣張曼娟對《金鎖記》的賞析,及湊熱鬧看了《小團圓》,明顯不是她的顛峰,手執這本2010年重選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短篇小說集,有一篇《殷寶灧送花樓會》末尾加了一篇尾聲,下筆於四十年後,在我看來,直把故事糟蹋了。翻查資料得知,張和宋淇夫婦是摯友,是以將遺物託付。我和其他人同樣抱著獵奇心理,渴求窺知名人的私生活,因而拜讀《小團圓》,對此我是後悔的。宋淇夫婦的兒子宋以朗(和電視劇《天與地》陳豪的角色同名),在父母死後把張生前沒有公開的作品一一出版(包括上述那篇尾聲),甚至連張與朋友往來的書信也不放過,宋就從我們這些讀者中攫取利益。他這種合法但不道德的行為,令我意識到版權法的原則應加入這項:後人或受益人未經作者同意下不應以任何形式發佈作者未曾發表的作品。

延伸閱讀:書之驛站該不該出版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翡冷翠之美


翡冷翠之美,不在於百花聖母院的宏偉,而在於其底下之尋常百姓家

翡冷翠的第二天,我們在中央市集旁閒蕩,在某所小店內選上了一個小巧皮包,不意在櫃台前看見老闆娘幾張醒目的照片,原來也是一位長跑愛好者,細問才知此間氣候炎熱,練習倍感辛苦,是以鎮上的比賽總安排在清晨。望著她那棕銅的皮膚,想必每天晨光乍現便起來早課,然後才返店鋪打點。我彷彿知道她的跑績不會驕人,卻絲毫不減她對跑步的熱情。這城給予我的就是這份踏實而樂天知命的感覺,獃在這裡幾天真不賴。
鐵道兩旁的磚牆,總見到綿延的Graffiti,有的更趁入夜在幾卡地車廂上塗鴉。途經羅馬許願池旁,某連鎖快餐店前,竟出現兩個即席以Graffiti技法作畫的地攤,駐足者像仿如欣賞雜耍,當一幅作品完成,皆不自禁報以掌聲。早前在香港,聽說政府要停辦文化中心的藝墟,只容許畫家一星期「擺檔」一天,其中理由為「藝術水平不高」。我認為一個地方的藝術水平,在於社會容讓多少空間予人們自由發揮,羅馬「M記」對賣畫者的包容,其實正反映當地尊重藝術及多元文化。
在翡冷翠首晚某一雜貨店,一位售貨員殷勤用粵語向我們推介生火腿,往後白晝途經該店,卻不見她踪影,想來是個晚上幹活或身兼多職的留學華僑吧。回家後參詳了她建議的食法及一西班牙餐廳的伴碟方法,果然吃來感覺沒有那麼油膩,配以一杯熱烘烘咖啡,彷彿重返意國小鎮的懷抱。